全科医学人才是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的“健康守门人”,而十年前,广州医科大学就已经与广州市卫生健康委员会紧密合作,打造“基层导向多元协同的复合型全科医学人才培养模式”。

近日记者从广州医科大学获悉,这一模式培养的全科医生执业医师通过率达98%,88%结业生选择下沉社区或农村服务,为全科医学人才培养提供“广州方案”。

政校协同 政府主导高校实施

在过去的十年间,广州医科大学携手广州市卫健委,构建了“政府主导、高校实施、内外赋能”的政校协同体系,为全科医学教育改革提供制度保障与资源支撑,推动全科医生培养从“分散化”向“体系化”转型。

一是政府主导定方向,夯实政策与资源双支撑。广州市政府及卫生健康、教育行政部门出台政策文件,明确全科医学人才“引育留用”全链条要求,规范培养标准、保障激励措施;统筹医疗卫生与教育资源,通过资金划拨、项目立项等方式,为高校开展全科医学学科建设、师资培训、实践基地打造提供保障。

其次,校地协同构建人才“需求-培养-输送”闭环。而作为医科高校,广州医科大学承担起人才培养任务,形成“调研-规划-落地-反馈”的高效执行路径:深入基层医疗机构调研,梳理出基层对“临床诊疗+公共卫生+人文沟通”复合型全科医学人才的迫切需求,并完善全科医学“院校教育-规范化培训-继续教育”课程体系,构建覆盖“基础-临床-社区”的培养框架;同时通过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立就业合作机制,确保人才“培养即能用、上岗即胜任”。

首创“丰”字型架构,锚定复合型人才培养方向

“全科医学人才培养不能‘就医疗谈医疗’,必须立足基层需求,实现‘临床诊疗、公共卫生、人文素养’三位一体融合。”广州医科大学副校长、中国医师协会全科医师分会副会长胡丙杰如是说道。

针对传统医学教育“重临床、轻公卫”“重理论、轻实践”等痛点,广医首创“丰”字型教育理念与思政架构,以岗位胜任能力为“立地”支撑,通过“三横一纵”整合理论知识、方法技能与实践服务,将家国情怀、职业精神等思政元素深度融入全科医学教育全过程。

此外,广医打破传统医学教育“孤岛模式”,构建“政府-高校-医院-社区”四方协同育人机制:广州市卫健委、市教育局提供政策与资金支持,高校整合临床医疗、公共卫生与医学人文教学资源,附属医院强化临床技能培训,海珠沙园街、天河石牌街、越秀白云街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作为实践基地承接一线实训。四方联动形成闭环,实现“政策导向-教育供给-实践锤炼-岗位输送”全链条贯通。

构建“双贯通”培养模式,破解基层人才培养痛点

针对传统全科医学教育中“培养目标模糊、能力与需求脱节、协同机制薄弱”三大痛点,广医打造“纵向贯通+横向融合”的培养体系:

“本科-住培-继续教育”纵向贯通。广医将“双导师制”贯穿人才培养全周期,明确三阶段培养定位:本科阶段夯实“三基三严”基础,开展“早期接触社区”实践;住培阶段聚焦临床与公共卫生融合,开展“区-街镇-社区(村)”垂直轮转;继续教育阶段依托“学分银行”“线上课程”,实现知识、技术、技能实时更新。数据显示,该模式培养的全科医生执业医师通过率达98%,88%结业生选择下沉社区或农村服务,用人单位满意度97.8%。

“基础-融合-提升”横向递进。紧扣基层“健康管理、慢病防控、家庭签约”核心需求,广医构建三阶递进教学实践体系:夯实“三基三严”基础,打通临床与公共卫生壁垒,达成“毕业即可用、用即有效、终身可成长”的培养效果。重构的课程体系通过“课前-课中-课后”探究式学习设计,采用过程性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的多元化评价方式,实现培养目标与基层需求的精准对接,为分级诊疗和医防融合提供可持续、可复制的全科医学人才供给范式。

国际视野+数字驱动,打造全科教育“新引擎”

广医联合广州市卫生健康委与英国伯明翰大学签订全科医学与基层卫生人才培训合作协议,共建“中英合作全科服务培训示范中心”,累计选派8名全科医学硕士研究生导师、300余名全科医生骨干赴伯明翰大学开展专项培训,聘请英国伯明翰大学全科医学专家郑家强教授担任客座教授,定期开展教学指导与学术研讨。将“以人为中心”“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等理念融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践教学,培养具有国际视野且贴合本土需求的复合型全科医学人才。

广医利用数字技术赋能教学,开发基于二维码的慢性病随访监控系统和慢性病管理系统(获国家发明专利证书)、基层云HIS系统等数字化工具,将EHR建档、互联网+护理等数字技能纳入课程。

这一模式也推广到了全国多所高校。广医全科医学获评“国家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重点专业基地”“全国优秀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广东省临床重点专科”,建成了一批国家级、省级一流课程,主编《全科医学概论》《全科医学基础》等教材20部,其中《全科医学概论》被全国30余所高校使用。

广医全科医学教学团队拥有一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成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南粤优秀教师、广东省教学名师、广东省特支计划教学名师、吴阶平全科医生奖医师、全国基层医疗卫生“苔花奖”获得者、广东省医师奖及优秀基层医师奖获得者、教育部全科医学教指委委员等。学科带头人胡丙杰教授在国内外作学术报告与研讨交流70余次。

“全科医学人才培养永远在路上。”广医全科医学与继续教育学院院长纪泽泉表示,广医将继续深化“政府-高校-医院-社区”协同机制,拓展国际合作领域,加强数字健康、老年健康等新兴领域教学,培养更多适应基层发展的具有精湛临床诊疗技能、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及良好医学人文素养的复合型全科医学人才,为“健康中国”“健康湾区”建设提供更坚实的人才保障。

文|记者 王沫依 通讯员 广医宣
图|通讯员提供

责编: 校对: 审签:
版权申明

羊城晚报·羊城派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