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廿风华 播芳六合——西泠印社社藏金石书画精品展”正在广州艺博院上演,展出时间持续至10月20日。不必去到杭州西湖孤山,在广州也能近距离一睹西泠印社文人风采。提到西泠印社,就不得不提到文人篆刻。
文人篆刻始于唐朝,两宋趋于流行。元代赵孟頫、吾丘衍自篆印稿,倡导古雅质朴的风格,奠定了汉印审美观。后有王冕、文彭以石材自镌印章,激发“印已成而兴无穷”的情致。文人篆刻艺术由此逐步兴起。至晚清时期,文人篆刻创作进入巅峰,涌现出不少篆刻大家,他们寻求突破、取法多元、强调个性、别具风貌。
这枚“酸寒尉印”,以田黄石制成,为吴昌硕的自刻印,他将书法笔意运用于篆刻,冲刀、切刀相结合,线条厚重含蓄,浑然天成。
1888年,吴昌硕被举为苏州“佐贰”,但官职卑微,处事也须谨小慎微。这幅样子被好友任伯年看到后,触发画思,作《寒酸尉像》——图中吴昌硕身穿朝服,头戴官帽,拱手端立,神色中流露出尴尬与窘迫。任伯年画罢,吴昌硕款署“酸寒尉”自嘲,抒发其心中的苦楚和压抑。
这枚齐白石的“天君泰然印”也别具特色。“单刀直冲,痛快淋漓”是齐白石篆刻的特点,他不用复刀修饰,一刀一笔,一侧光洁,一侧崩裂。这种“信刀行之,任其崩裂”的刀法,造就了犀利生猛的线条,极具视觉冲击力。
金石不朽,湖山有灵。一方印章的背后,镌刻的是千般性情、万种故事。这一次,让西泠的刀笔与岭南的木棉相遇,于方寸之间,朱白交错处,叩响艺术回音,续写跨越山河的匠心对话。
策划 | 郑华如 周乐瑞
统筹 | 郑紫薇
文字、主持 | 记者 惠天骄
拍摄 | 记者 潘俊华 惠天骄
剪辑 | 记者 惠天骄 林润祺
封面 | 记者 赵翊辰
羊城晚报·羊城派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