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6日上午,全省见义勇为工作会议在广州召开。会上,总结了近年来全省见义勇为工作的情况,对推动新时代全省见义勇为事业高质量发展作出部署。

许多人或许都有这样的感受:在广东,几乎每隔一段时间,就能看到普通人挺身而出、帮扶他人的暖闻——

广东镇干部钟威在熊熊烈火中,徒手掰开车门,为被困者抢出“生命通道”;卢军、夏雷、崔志愿在工地直面持刀歹徒,挺身而出合力制服凶徒;肇庆退役军人罗振华带着儿子,在鼎湖山突发山洪时英勇救人;村干部刘名芳在雨夜巡查时,发现山体滑坡征兆,救下57人;东莞市热心街坊李春久、冯国林等8人危急时刻冲进被大水淹没的隧道,接力救援被困司机……

这些平凡的英雄,为何在南粤大地不断涌现?

从个体义举望向身后,我们看到的是岭南文化中深厚的侠义传统在当代延续,是“会救、敢救、善救”社会应急能力的稳步提升,更是一套日趋完善、科学有效的制度体系在为善行托底。

岭南水土,自古滋养着一份侠义情怀。从历史深处“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侠客文化,到商贸往来中沉淀的“重信守义、互助共赢”民间传统;从林则徐虎门销烟的凛然正气,到黄花岗七十二烈士的舍生取义——敢担当、重仁义的文化基因,早已深植于这方土地。

“每个广东人小时候可能都有一个侠客梦。”钟威在会上分享道,“佛山无影脚,一切为民好。这种文化认同让广东人在他人危难之际,本能地选择挺身而出。”

许多见义勇为者事后坦言,当时“没多想,只是出于本能”。这份本能,正是岭南文化长期熏陶的结果,是内化于心的价值选择。

敢于担当的底色背后,离不开能力支撑。观察这些义举,见义勇为者往往有共同的特点:他们或是接受过应急培训的基层党员干部,或是经过部队训练的退役军人,或是掌握一定应急知识的普通群众。这清晰表明,“会救、敢救、善救”的社会应急能力正在不断提升。

正如钟威所说:“日常接受的应急培训,让我有知识、有能力去应对突发事件。”村干部刘名芳也提到,通过三防培训,自己学会了识别山体滑坡的前兆。这些能力的背后,是广东多年来扎实推进应急知识普及与基层培训的成果,为关键时刻的科学施救奠定了坚实基础。

“敢救”背后,更是广东日趋完善的制度保障在托底。广东省通过修订见义勇为人员奖励和保障条例,在认定、激励、保障等环节建立起更完善的机制,从制度层面给予见义勇为者强有力的支持,让他们更加没有后顾之忧。广东还设立了见义勇为基金会,并通过“广东好人”评选机制,使“好人文化”从民间自发上升为制度化的价值引导。“好人好报、德者有得”正在成为社会现实。

广东不断涌现的见义勇为事迹,看似偶然,实则是必然。当每个普通人都能在文化中汲取勇气、在培训中获得能力、在制度中感受到支撑,“挺身而出”便会从少数人的“选择”,变成多数人的“本能”。当无数善良底色的凡人,微光成炬,也必将成为推动社会向善、涵养文明新风的磅礴力量。

统筹 | 记者 周聪 周巍
文 | 记者 郭思琦
图 | 记者 周巍 邓鼎园

责编: 校对: 审签:
版权申明

羊城晚报·羊城派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