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讲好南路革命故事”活动的总指导老师,他用五年时间,带领团队打造出覆盖12万人次的红色文化育人品牌;作为校地协同育人的推动者,他引导300余名研究生在基层实践中成长;作为本科生考研路上的“引路人”,他助力学校考研率从不足10%提升至34%。“不是看到风景才出发,而是出发了才会看到风景。”这是陈汉能常对学生说的话,也是他36年教育生涯的生动注脚。

红色文化育人:
让本土革命故事成为思政“活教材”

2020年,陈汉能筹备“讲好南路革命故事”活动时,敏锐地抓住了当时思政教育的痛点——模板化的课件、脱离地方的内容,让年轻学子与红色文化之间隔着“无形屏障”。而湛江作为南路革命策源地,那些20岁出头就投身革命的先辈与大学生同龄,“这是产生共情的最好素材”。

最初,组建宣讲团并不容易。陈汉能带着团队跑遍全校,举办宣讲演示会,“我们不只是招‘讲解员’,还要找‘红色文化的传承者’”。通过学院推荐、面试考核等层层筛选,首批101名大学生宣讲员和18名指导老师集结成团。为了让宣讲既“有料”又“动听”,他设计了三大培训板块:邀请湛江市委党史办专家讲南路革命史,中歌艺术学院教师教有声语言表达,再通过小分队试讲打磨细节。“南路革命故事是宝贵财富,要讲得生动、真实,让听众铭记”,这是他每次会议的叮嘱。

在岭南师范学院附属中学的宣讲,成为陈汉能红色文化育人理念的生动实践。他组织80余名宣讲团成员走进39个班级,再现黄学增“知难而上”、钟竹筠“坚贞不屈”等事迹,台下2200余名中学生的眼神,从好奇转为肃穆,再到坚定。

这样的场景,五年来在湛江、茂名、海南等地的大中小学不断上演。宣讲团累计开展宣讲会2400余场,走访红色乡村100多个,搜集史料530余份(部分为首次发现),编写的《讲好南路革命故事读本》即将出版。更让陈汉能欣慰的是,红色宣讲不仅打动了听众,更改变了宣讲员。“在讲英雄故事时,我更懂得了青年该有的使命。”2018级硕士生孙玲从青涩宣讲员成长为指导老师,如今她常对学生说:“传承红色基因,要靠实际行动。”该项目现已成为广东省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标杆。“不是我们讲得多好,是本土红色文化本身有力量。”陈汉能谈道,“我们只是搭建了一座桥,让年轻人与革命先辈对话。”

校地协同:
让研究生在基层实践中“长才干”

“今天是我第一次参加抗洪抢险,也是第一次真切体会到什么叫做公仆!”2013年台风“尤特”过境后,2012级硕士生张亮在日记里写下这段话。彼时,他正通过陈汉能推动的“校地协同挂职锻炼”项目,在雷州市唐家镇担任镇长助理。

这一项目起源于2012年,陈汉能发现:文科研究生较多缺乏实际锻炼,提出的政策建议常脱离基层。“研究生不能只‘纸上谈兵’,要到田间地头见真章。”他主动对接湛江市委组织部,反复沟通后找到合作契合点——地方需要智力支持,学校需要实践平台,“二元驱动、四方参与”(高校+地方政府驱动,学校、组织部、基层单位、研究生参与)的协同育人模式应运而生。

同样在实践中蜕变的,还有2013级硕士生金瑶,他在实习采访贫困学子林海柳时,看着对方家“墙体脱落、只有三叶小风扇”的房间,却仍有“考上暨南大学”的梦想,金瑶的心被触动了。他不仅连续采写报道,还发起爱心捐助,多次将钱物送到林家。“那段日子,我跑遍湛江大街小巷,才懂得什么是‘社会温度’。”金瑶后来考取湘潭大学辅导员,如今已任宣传部门负责人,“若没有陈老师,我走不上宣传这条路”。

截至2025年,该项目已选派12批次300余名研究生赴基层实践锻炼,形成“挂职锻炼+支部共建+科技服务”的立体模式。水产学院研究生党支部与雷州市流沙村结对,为南珠产业找发展良策;管理学院党支部帮坡头区前进村做经济规划;30余名研究生毕业后留在湛江,成为基层建设的骨干。“研究生深入基层‘自找苦吃’,是人才成长的好路子。协同育人的关键,是让各方都有‘获得感’。”陈汉能总结,高校培养了实用人才,地方解决了实际问题,研究生提升了能力,“这是多方共赢的事,值得一直做下去。”

考研引路:
让更多学子“迈向更高平台”

“陈老师,您能给我考研建议吗?”今年硕士毕业考取省委选调生的谢佩书忆起2022年自己工作两年后寻求陈汉能帮助的情形。大三时,陈汉能就曾鼓励她考研,她选择就业,工作后意识到能力不足,她第一时间想到这位“引路人”。

这一幕,陈汉能并不陌生。2017年,广东海洋大学本科毕业生考研率不足10%,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他调研后发现,广东学生“就业好就不考研”的认知、备考信息差、信心不足,是主要原因。“不能让学生因‘不懂’而错过深造机会。”陈汉能牵头成立课题组,在省内外40多所高校开展宣讲。

为了给学生更系统的指导,他编著《一研九鼎——报考硕士研究生全攻略》;2017年,他主笔的《广东海洋大学引导和鼓励本科生考研深造实施方案》出台,协调考研自习室、组建师生帮扶组,形成全校推动考研的合力。

苏妙静成为这一方案的受益者。“坚持住,你能行”,至今,每当她遇挫就会想起这句话,而她也成功考上广东海洋大学机械工程研究生。硕士毕业后她考取省内高校辅导员,目前是学院学工部负责人。“陈老师的指导不仅让我在学术、升学、求职上有所收获,还使我在思考方式和综合能力方面也显著进步。”

在陈汉能和各方努力下,学校考研率逐年攀升——2018年15%、2019年21%、2022年34%;图书馆自习室“座无虚席”成为常态;甚至出现“6人全考上研究生”的宿舍。2024届硕士生邓杰回忆:“老师说‘沉下心才能走远’,这句话我记到现在。”

“考研不是唯一出路,但要给学生选择的权利。”陈汉能的理念,吸引了粤西多所高校借鉴。“我们只是做了‘搭桥’的事,关键是学生自己肯努力。”面对成效,他始终谦逊,“教育者的责任,就是帮学生看到更多可能。”

【人物档案】

陈汉能,广东海洋大学研究生院研究员,硕士研究生导师。近年来主持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精品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和广东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改革重点项目等课题10多项,获第十届广东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排名第5)等。2025年获“南粤优秀教育工作者”称号。

【获奖感言】

获得“南粤优秀教育工作者”称号,这不仅是对个人长期工作的嘉许,更是对广东海洋大学这些年来持续推进深化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所取得成绩的充分肯定。接下来,要围绕建成教育强国这个目标,紧扣立德树人这个根本任务,面向国家战略急需和新兴领域,着力培养更多高层次拔尖创新人才。

文 | 羊城晚报 记者 陈亮
图 | 受访者提供

出品:羊城晚报社
总策划:任天阳
总统筹:林海利 林如敏
主编:龚丹枫 陈晓璇 王倩
统筹:卫轶 孙唯
版面设计:黄文倩
责编:卫轶
美编:黄文倩 陈健怡
校对:张家梁 朱艾婷 苏敏 马曼婷 桂晴 刘博宇

责编: 校对: 审签:
版权申明

羊城晚报·羊城派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