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的海,是鲜美的馈赠,更是澎湃的引擎。海风拂过洋面,吹动绿色希望;阳光落在光伏板上,鱼电奇幻共生;油轮驶向原油码头,畅通工业血脉……

海洋动力多点开花,如同一块“蓝色充电宝”。多地小羊拍客举起镜头,聚焦深蓝,拍下一个正在海上冉冉升起的“新广东”。面对这片生机勃发的海,拍客们在记录,在见证,也在讲述。来,听他们说广东海洋那些事——

拍客杨雨林:
阳江海域是个风水宝地

在广东西南沿海,一座座白色风车屹立于万顷碧波之上,巨大的叶片划破长空,将不息的海风转化为清洁的绿电。阳江,正上演着一场“捕风为电”的现代神话,小羊拍客杨雨林作为风电安装船的船员,是其中的建设者和见证者。↓↓↓

“风电安装船有4条‘腿’,把桩腿插入20米至30米深的海底,再把船抬起来,这样船就不会晃了,吊装风机时就比较稳。”杨雨林耐心地向羊城晚报记者解释如何在海上安装风机,讲解也成为了他工作之外的日常。

闲暇时间里,他把手机镜头对准船上生活、海上风景,并将视频分享到社交平台,引发了网友的好奇。“最多人问的是海上怎么安装风机,还有海上风比较大,尤其现在台风季,刮十几级的台风会不会影响风力发电。”杨雨林说,“隔行如隔山,我在视频里讲一讲,也算是给大家开拓知识面了。”

从跑大型货轮到风电安装船,从浙江、福建等地风电场再到广东阳江,十余年间,看过多片海域的杨雨林仍对大海满心眷恋,如今他也希望更多人看到海上风电场的规模正在逐步壮大。“陆上的人不太清楚海上发生的事情,用视频这种方式记录,让更多人知道我们国家的风电事业发展。”

“世界风电看中国,中国风电看阳江。”谈及目前工作的阳江海上风电场,杨雨林的语气里充满了自豪,“阳江海域地势平坦,水深适宜,地质较好,是海上风电安装的风水宝地。最远的风机已安装到了距离陆地100公里之远。”

截至5月底,阳江已形成2000万千瓦海上风电规划总装机规模,并网装机容量逾600万千瓦,占全省50%、位居全国第二。这片“海上森林”发出的电,正汇入国家电网,点亮万家灯火,驱动湾区发展。

拍客梁兴隆:
台山滩涂“种太阳”,从日出拍到日落

除了海风,海洋还蕴藏着波浪能、太阳能等大量能量。在江门台山海宴镇近海的滩涂上,大片光伏板整齐排列,海天相接处水光一色。夕阳余晖洒落时,光伏板泛起了金黄暖光。↓↓↓

为了拍到这一幕,小羊拍客、专业摄影师梁兴隆从早晨拍到了日落。“光伏规模大,很震撼,与蓝天、大海、夕阳等元素结合,具有极佳视觉效果。”

海宴镇拥有45公里长的海岸线,是太阳和海洋同时眷顾的地方。原本荒芜的滩涂上,架起了光伏板阵列,密集的板下则是生蚝、青蟹阴凉的家,构筑起“上可发电、下可养殖”的立体水域空间,充分利用起阳光与海水的馈赠。

这一板上板下价值共生的“光伏+渔业”项目是粤港澳大湾区单体连片规模最大的渔业光伏发电项目,每年可提供6.6亿度清洁电能,满足13.5万户家庭全年用电需求,同时减少二氧化碳排放65万吨,实现“一地两用、渔电双收”。

从江门台山到珠海金湾,更多的滩涂披上“铠甲”,变身绿色发展的黄金海岸,亦如同一张大型画布静待拍客继续“挥毫铺墨”。

拍客郑再喜:
揭阳这个码头好壮观,我很自豪

在揭阳惠来,广东石化原油码头伸入南海,如巨龙卧波。“凯歌”轮静靠在泊位,温柔的霞光在甲板反射出科技感。↓↓↓

拍客郑再喜是一位活跃于潮汕地区的专业摄影师,镜头里不乏海洋元素,但看到这个原油码头时,他还是飞起了无人机。“当时看到码头好壮观,一查才知道这艘油轮能装30万吨以上。现在中国科技太发达了,作为广东人感到非常自豪!”

这座30万吨级原油码头是广东石化炼化一体化项目的重要配套工程,黑色原油经油轮远道而来,通过管道汩汩流向伫立在海岸边的储罐。截至8月底,原油码头接卸原油总量突破5500万吨,油种覆盖美洲、中东、非洲等17个国家的42类品种,是名副其实的“海上能源生命线”。

海岸上,被业界称为“超级炼化航母”的广东石化炼化一体化项目炼塔叠嶂、管线纵横,卸载下来的原油经过炼制和加工,深深融入到大湾区经济建设血液之中,成为拉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强大引擎。

向海而兴,沿着广东的海岸线一路过去,风车、光伏、码头串联起动能澎湃的新风景,拍客们的镜头也将记录更广阔的蓝色故事。

文 | 记者 杨楚滢 刘慧君
视频剪辑 | 记者 赵翊辰 刘慧君 实习生 雷思祺
海报 | 王云涛
统筹 | 纪映云

责编: 校对: 审签:
版权申明

羊城晚报·羊城派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