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2年启动至今,嘉应学院卓越教师培养班已走过十余年历程,累计选拔培养十四期超千名学员。该班始终以“培养卓越教师,服务基础教育”为使命,构建“理论—实践—创新”三位一体的培养体系,创新推行“学校活动+班级活动+专业学习+实践教学+自主研修+导师引修”的“五活动双修”模式,成为粤东地区教师教育的一张亮丽名片。

从“选拔”到“课程”,筑牢师范生专业根基

卓越教师班秉持“少而精”的选拔原则,面向二年级师范本科生择优录取,实施“2+X”修业模式。在师资配备上,培养班实施“双导师制”,为每位学员同步配备校内师范技能导师与校外教学实践导师,实现理论指导与实战经验的双重加持。同时,聘请美术、体育、音乐等专业教师对学员进行特长训练,助力学员在专业知识之外掌握一技之长,成长为受学生欢迎的多才多艺教师。

课程设置方面,培养班打造多元化课程体系,既涵盖教育学、心理学拓展课程及学科教学论等核心理论模块,又开设“模拟课堂”“三笔字训练”等实践课程,兼顾理论深度与实践能力。此外,培养班还建立多样化教学方式,鼓励模拟课堂、案例教学、微格教学、现场教学等,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并将基础教育专家请进课堂,对“学科教学论”“教学技能训练”等与基础教育联系紧密的课程,采取中学教育专家和大学教师联合授课的方式,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

从 “引领”到“竞赛”,提升学员综合素养

为全面提升学员综合素养,卓越教师培养班构建“名师讲座+实践活动+学科竞赛”三位一体的育人体系,通过“精英化”与“个性化”相结合的培养模式,从教育家精神培育、教育理论深化、师范技能实训、教育实践创新等多维度助力学员成长。

数据显示,2016-2025 年间,培养班累计举办名师讲座超50场。此外,实践活动注重文化浸润与团队协作,开展定向越野、荧光夜跑、“走进诗词大会”“方言朗诵比赛”等特色活动,同时组织教育调研、辩论赛、朗诵活动、才艺展示、研学活动、观影活动、教育著作分享、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等与师范技能训练相关的内容,形成文理互补、各展所长的培养特色。

多年来,培养班持续举办说课授课比赛,要求学员通过 “说课 + 授课” 环节完整展示教学技能;同时组织师范技能大赛,覆盖教学类比赛、课件制作等多个维度。在竞赛驱动下,学员教学能力显著提升,在省级以上教学竞赛中的获奖率逐年攀升。

从“合作”到“输出”,服务地方基础教育

早在2013年,培养班便组织学员赴梅江区城北中学、五华高级中学等学校,观摩学习“杜朗口教学模式”,让学员提前感知基层教学实际;2018年,与深圳田东小学签订横向合作协议,开展教学研究与实习活动,为基层学校输送优质教育资源。2019年,培养班进一步拓展合作范围,与区域内中小学加强联动,设立12个卓越教师指导工作室,强化实践教学“导师制”。按照要求,每个学生每月至少一天到教学实践合作的中小学,在校外导师的指导下进行教学实践,以此深化专业知识,锻炼创新实践能力。

在师资输出方面,培养班毕业生表现突出。首期学员中,多人成长为中小学骨干教师。同时,许多卓越班学员积极参与援疆、援藏工作,为西部基础教育事业发展奉献嘉应力量。

卓越班成教师教育标杆,持续赋能教育事业

十余载耕耘,卓越教师培养班已成为嘉应学院教师教育的标志性品牌项目。培养的学员中,大批毕业生投身基础教育领域,众多教师主动扎根乡村学校,成长为 “下得去、教得好、留得住” 的卓越教师。该培养班不仅为基础教育领域输送了大批优秀师资,更在探索教师教育改革创新路径、推动师范教育高质量发展等方面发挥了示范引领作用,彰显出学校在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进程中的使命担当与专业追求。

面向未来,卓越教师培养班将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以教育家精神为引领,完善“以赛促教、以活动促学”的培养机制,持续为粤东地区乃至粤港澳大湾区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输送优质师资。

文 | 危健峰 赖嘉华 通讯员 张登山 谢崇愈

图 | 嘉应学院教科院
 

责编: 校对: 审签:
版权申明

羊城晚报·羊城派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