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强台风“桦加沙”的脚步越逼越近,风势更猛了,茂名市滨海新区博贺镇博美小学安置点的窗户被风雨吹得“嗡嗡”作响,可教室里却格外温馨。24日下午,记者走进安置点发现,热面、笑声、故事声交织成温柔的网,将台风的狂躁隔绝在外,把这里变成了风雨中最安稳的“避风港”。叠得整齐的被褥、充足的生活物资,还有人们脸上安心的笑容,让人忘了窗外的风雨正急。

小黑板围成“避风港”

这是一个由教学楼改造的安置点,在教室最里面的黑板前,摆放着几张小椅子,围出了一块“儿童区”。博贺镇社工郑嘉丽拿着粉笔,给面前围着的四五个孩子画出一个台风,向孩子们普及台风知识。看见记者走进来,孩子们睁大眼睛怯生生地望着记者,面上满是好奇。

“台风就像个调皮的大风娃娃,它跑过海面时,会把浪花吹得高高的,但我们躲在这个‘大房子’里,它就吹不到我们啦!”郑嘉丽的声音轻轻的,孩子们睁着圆溜溜的眼睛,听得入了迷,小脑袋跟着她的手势一点一点。

“姐姐,大风娃娃什么时候走呀?我想回去看我的小鱼。”2年级的小龙说。嘉丽摸了摸他的头,笑着说:“等风娃娃玩累了就走啦,现在姐姐教你画画,画好了,我们就都平平安安的。”说着,她拿起粉笔握着小宇的手,在黑板上一笔一画地写着,粉笔在黑板划过,留下细细的沙沙声,和窗外的雨声混在一起,竟格外和谐。

嘉丽说,现在安置点共有10多名小孩,年龄段从2岁到8岁不等。社工把他们组织起来,给他们讲讲故事,指导上学的孩子做作业,玩玩捉迷藏,让他们慢慢习惯这特殊的日子。“我们为孩子们精心准备有牛奶、蛋糕等食品,也有医护人员值守,确保孩子们不受惊吓。”

窗外的风还在“呜呜”地响,雨珠打在玻璃上,留下一道道水痕,可这方被小椅子围起来的角落,却暖得像裹了层棉花。孩子们小小的身影挤在一起,把这台风天里的小角落,烘得满是暖意。

乡味暖了异乡心

博美小学安置点的二楼,一间教室被特意划为女士专区。教室里的课桌椅重新归置,留出了宽敞的活动空间;墙角的被褥叠得方方正正,每床被褥旁都摆着独立包装的洗漱用品,细碎的安排里满是妥帖。

来自贵州的李女士正和三位老乡围坐在拼起的小桌旁,桶装方便面冒着热气,汤面泛着油花,桌面上摆着几个用一次性饭盒装着的凉菜,酸香混着辣椒的辛味,在小空间里飘得满当当,勾起每个人的食欲。

听见脚步声,李女士抬头看见记者,立刻放下筷子笑着招手:“快过来坐!刚泡的面还热乎,就着咱家乡的凉菜吃,比光吃泡面香多了!”热情得让人没法推辞。

“我们几个都在博贺湾码头渔排务工,住得近,平时常凑一起做饭。”李女士说,“23日早上接到转移通知,收拾行李时,大伙儿异口同声说‘得带点腌菜’——贵州人走到哪儿,都离不了这口家乡味。”她笑着回忆,当时几人赶紧去菜市场备了食材,匆匆拌好装了几盒。“幸好带了,不然在这儿总觉得少点念想。”

方便面的热气袅袅升起,裹着腌菜的香气,混着她们唠叨的贵州方言,偶尔传来几声笑,把窗外“呜呜”的风声、“哒哒”的雨声都衬得远了。这方没有局促感的女士专区,不像临时安置的场所,倒像一群异乡姊妹凑在一起的“小家”,暖得让人心里发甜。

三餐热乎比“家”稳

与女士专区的热闹不同,博美小学安置点的男士专区里,透着股安稳的静。有人在轻声聊天,有人玩着手机,还有人蜷在临时床上闭目养神……每个人都以最放松的姿态,消解着台风天的紧张。

熊先生和10名工友在这度过了一个舒适的夜晚,对台风夜的安全更加乐观。熊先生来自江西,带领10名工作来到博贺渔港务工,住在码头边上的出租房内,还是第一次面对强大的台风。“多亏房东23日一早敲门通知,不然还在出租房里担惊受怕呢。”熊先生说,出租房漏风的窗户一遇大风就“哐哐”响,这次来安置点才算真正踏实了。

“三餐都有热乎的,饮用水也管够,比在出租房强太多了。”熊先生语气里满是满意,“白天大伙儿聊聊天、打打扑克,晚上累了就躺会儿,一点不憋屈。现在看来,比预想中舒服多了。”    

博贺镇是广东渔业重镇,4万余名渔业从业者中,外来务工人员占了不小比例,他们散居在渔排、临海工棚和码头周边。博贺镇党委委员叶润南说,安置点提前备足饮用水、方便面、被褥等物资,医护人员背着药箱24小时巡查,志愿者穿梭在走廊里,随时回应着大家的需求。

博贺镇的风雨依旧未歇,但安置点里的每一句交谈、每一个笑容、每一次伸手相助,都成了比台风更有力量的存在——这是风雨中的守望相助,是陌生人之间的善意,更是博贺镇在台风天里,给每一位转移群众最温暖的“家”。

文| 记者 全良波

图、视频| 记者 钟振彬 李论

责编: 校对: 审签:
版权申明

羊城晚报·羊城派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