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5日的阳江海陵岛,早已没了前一日台风“桦加沙”登陆时风雨肆虐的模样——街头门店陆续掀开卷帘门、街坊邻里提着菜篮走街串巷、码头边渔民攥着物资等候上船,处处是热腾腾的繁忙景象。

当天中午,羊城晚报记者踏上这座南海之滨的小岛,看看街坊们、工作人员如何重启往日生活的模样。

“三只鹅”被吹成“二只鹅”,店家忙修招牌

9月25日是台风“桦加沙”登陆海陵岛后的第一天。在岛上一家“白沙鹅乸饭店”工作的小李,一大早便骑着“电鸡”赶回来。他心中始终牵挂着台风过后店铺的状况。

到店放下“电鸡”,小李抬头一望,便发现异样。原来,台风过境,店招牌中“三只鹅”的“三”,被吹走一横,变成了“二”。

看罢,小李摆摆手,用一口正宗的广普笑着对记者说:“台风天嘛,三只鹅变二只鹅,就不见了一只,很正常。相比于台风‘黑格比’,我们三只鹅都被吹‘没’了,这次算好的喽。”

当记者问及,“丢了一只鹅”,怎么补上?小李似乎成竹在胸,“我们台风前,早就把招牌三个大字备好了,下午就让工人来,把那一横补上。”

除了鹅“跑”了,这家饭店门口一棵粗壮的大树被连根拔起。看到倒树,小李略有一丝遗憾:“这是我们的风水,我们当地人的讲究,倒了没办法喽,重新栽一棵。”

清理完店门口,小李便进店忙碌起来:打扫卫生、归置餐具、盘算损失,好在整体损失不大。谈及后续计划,他语气坚定:“今天先进货、修招牌,明天就重新营业。我们有很多老熟客,肯定能把生意做红火。”

此次台风中,像小李的饭店这样招牌被吹坏的商铺不在少数。大街小巷里,随处可见店家忙着重新接灯泡、更换新招牌的身影。街坊们也互相问候:“啥时候营业?”“需要帮忙不?”大家脸上没有愁容,都专注于解决眼前的问题。

果然,广东人骨子里,总有种从容与乐观。

渔民上船查损,闸坡港码头一片繁忙

从白沙鹅乸饭店出来,步行不远便是闸坡港码头。台风“桦加沙”过境后的第一天,这里已褪去狂风暴雨的咆哮,早早恢复了忙碌景象。

海面上,只见摆渡船家们有人俯身发动船只引擎,仔细检查设备是否能正常运作;有人则站在船头高声吆喝,热情招揽着路过有意乘船的人。

岸上更是热闹,不少渔民、船员提着装满豆腐、蔬菜、衣物的大包小包,急切地等候上船。他们或是想赶紧看看自家渔船的情况,或是想去巡查海上养殖的鱼排。

“都是为了生计啊!我们靠海吃海、靠海赚钱,早点上去做好准备,查查损失,该修补的也能赶紧修。”走访时,坐在码头石凳上的王大哥,跟记者唠起了这片繁忙背后的缘由。

王大哥说,自己是浙江人,在船舶公司当船员,负责驾驶500总吨以下的交通船,主要是送海上风电平台的工作人员去作业。他常年在船上生活、工作,只有台风来临时才会下船暂避,台风刚过,他还是想早点回船开工,“早就习惯海上的日子了”。

眼下,他正等着同船的几位兄弟:“人齐了我们就一起上船。现在应该不能出海,我们先补充些日用品,顺便检查下船有没有受损。等有关部门通知能出海了,我们立马就忙起来喽!”

400多人铲沙筛滩,为迎客做准备

海陵岛大角湾景区是当地颇受游客青睐的景点。9月25日下午,景区里响着铁锹铲沙的“哗啦”声、桌椅搬运的“吱呀”声——400余名员工身着统一工作服,全员出动投入清理工作。

沙滩边的水泥步道上,几人一组手持铁锹,弯腰将被台风卷上岸的细沙一点点归拢,再用竹筐抬回沙滩;靠近遮阳棚的区域,工作人员正合力搬移桌椅,将它们按原先的位置整齐摆放。

景区总经理王凤宝在现场巡查,他指着不远处被吹断的树枝告诉记者:“这次台风把几棵30年的椰树都吹倒了,部分房屋轻微受损。不过我们早分好了工,每个班组负责一块:有的砍断树枝运走,有的去采购物资,争取27号能恢复营业。”

台风登陆时,狂风巨浪冲上沙滩,可能留下垃圾。王凤宝说,为了消除安全隐患,26日上百名员工还会对沙滩进行细致的清洁,用筛子将浴场沙滩筛一遍,确保木板、钉子等不容易发现的垃圾清理干净。“这是大工程,但我们都有清理的经验,百来号员工一起排齐筛,也不会特别久。”

下午5点多,距离“桦加沙”登陆已过去24小时。有的村民三三两两围坐一起下棋,有的饭店忙着采购食材,这座小岛的烟火气,渐归。

文|记者 郭思琦
图、视频|记者 梁喻

责编: 校对: 审签:
版权申明

羊城晚报·羊城派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