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广东似乎仍难寻秋意。但田间地头已感受到秋天的气息,稻浪翻滚,果满枝头,大地迎来了忙碌的收获季。
另一半“丰”景则藏在蔚蓝海域:金鲳鱼在网兜中翻腾,青蟹在珠江口酝酿转化为满身金黄……跟着小羊拍客乘海风出发,去“蓝色粮仓”看“丰”景——
从湛江东海岛东南码头乘坐快艇出发,约半小时后一座红黄相间的“海上堡垒”进入视野。这是目前广东省规模最大的智能养殖平台“恒燚一号”,总养殖水体达到6万立方米,金鲳鱼和章红鱼等深海鱼在水下欢快畅游。
随着吊臂缓缓升起,一尾尾膘肥体壮的深海鱼接连出水,在网兜里活蹦乱跳。经过一年多的养殖,章红鱼个头最大可达18斤,金鲳鱼单条最重的近3斤,通过冷链物流新鲜美味直达千家万户。
粤西人从上世纪80年代便开始养殖身带金光的“黄金鱼”,得天独厚的海域条件造就了养殖金鲳鱼的黄金地带。从近岸鱼排到深水网箱养殖,从依赖渔捞鱼苗到人工育苗,一条“鱼”游出了百亿产值。而突破育种繁育技术后,肉质紧实的章红鱼则瞄准成为中国的“挪威三文鱼”的目标,加速游向产业深海。
在可以大啖海鲜的时节,餐桌还有另一位主角——螃蟹。如果问广州人去哪里吃蟹,一定会脱口而出“南沙”。
珠江在南沙奔流入海,河水与海水汇合成一股独特的咸淡风,盐度维持在2‰-12‰,为青蟹提供了理想的生长环境。糅合河的甘甜、海的鲜美,“壳薄、肉多,味鲜”的南沙青蟹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居民餐桌上的宠儿。
根据生长阶段进行区分,青蟹分为奄仔蟹、膏蟹、黄油蟹和肉蟹。在秋风吹起前,母蟹在为转化成黄油蟹做最后的冲刺:晒着“日光浴”,体内蟹膏分解成金黄色油质,每一丝蟹肉都渗满油脂,攀上风味巅峰,身价亦完成了一次飞跃。
在自然条件下,1000只青蟹仅有两三只能完成“华丽转身”;而在实验室里,黄油蟹转化率提升到接近70%。未来,一旦实现在户外鱼塘环境推广养殖,便有机会实现“黄油蟹自由”。
鱼肥蟹美,生蚝、青口贝、九节虾等多种鲜货也上岸了。
拎起一串生蚝,颗颗饱满丰腴、鲜嫩多汁,以最鲜活的姿态奔赴全国各地的餐桌;青口贝在潮起潮落间汲取养分,虽不像大鱼大肉那样撑场面,但每一口都是海的滋味;巴掌长的九节虾是潮汕人日常饮食中的重要食材,色彩艳丽的尾尖溅起着南海的碎浪,简单白灼便可最大限度地展现其鲜美。
从海域到筷尖,在金秋邂逅广东的海。
文 | 记者 杨楚滢
视频剪辑 | 记者 赵翊辰
素材整理 | 记者 刘慧君 罗钧栋
海报 | 黄文倩
统筹丨纪映云
素材来源 | 小羊拍客@FBM符博铭 @洪仔海岛 @集鲜海味 @小岛有蟹 @养蚝 @深海渔总 @航摄湛江 @渔村小二
羊城晚报·羊城派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