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召唤,高校作答。当“百千万工程”的号角响彻南粤,广州高校全面响应、尽锐出战。数十所高校、上千支团队、数万名师生,以南粤大地为课堂,以县域发展为题卷,全力奔赴县域高质量发展主战场。

三年砥砺,千日耕耘。高校智慧如活水奔流,涌向县镇村社,激荡起高质量发展的滚滚春潮,谱写出躬耕奉献、智兴百县的壮美乐章。

教育筑梦:从“有学上”到“上好学”

占地5.78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3.11万平方米;7个标准篮球场、1个足球场和1条跑道……

作为承载着英德民众“家门口上好学”期盼的项目,广州大学附属中学广德学校从启动建设到正式开学仅用了半年。

该校是广州大学助力“百千万工程”的鲜活注脚。校园内更藏着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专家团队的巧思——保留场地内22棵古树,以“翠林环抱学府深,诗意书香满园春”为理念,融合岭南气候特色与传统教育空间智慧,让校园成为“可阅读的自然课堂”。

“从‘学生外流’到‘生源回流’,我们帮助当地实现了教育质量的跨越式提升。”广州大学目前已邀请8批次名校名师到校讲学,培训教师500多人次。如今,广州大学附属中学英德实验学校已从五年前配套设施差、优质师资缺的困境中涅槃重生,成为粤北县域教育的“示范窗口”。

而在湛江遂溪县,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的“四带四共”教育帮扶模式正在创造另一种奇迹。广铁职院公共基础学院院长胡英芹告诉记者,通过最初的深入调研,团队发现,遂溪教育一度存在城乡资源不平衡、教师发展受限、职教产业脱节三大痛点。

“县域面临的教育资源短板恰恰是我们高校的优势。”学院驻遂溪县“双百行动”服务队副队长江富强告诉记者,学校累计投入专项资金超240万元,选派100名校内外教授博士组建专家团队常态化开展“送教上门”,开展专题培训及讲座86场、覆盖14205人次;同时,引入“南粤优秀教师”、国家级精品课程主持人等高端资源,指导培育遂溪县成功创建市级“三名”工作室13个,以“名师引领”增强本地教研的内生动力和专业水平。

资源下沉与本土培育结合,带来了令人振奋的成果:2025年遂溪县域高考质量指标居全市前列,中考总分平均分及各学科平均分近三年稳居湛江市五县(市)第一。在“三全育人”“五育并举”实践下,遂城第四小学获评国家级“国防教育示范学校”,遂城第二小学管乐团在全国展演中摘金,大成中学在省级舞龙舞狮赛中荣获高中组团体冠军。

科技赋能:从实验室到田间地头的创新之旅

在梅州平远县兴丰建材有限公司车间里,经过改性处理的重质碳酸钙粉体正源源不断生产出来。“以前这东西亲水疏油,在高分子物料中不能很好地分散,其填充的构件性能很低。”公司负责人拿着两种粉体对比,“现在不一样了,广州大学刘自力教授团队研发的复合改性技术,让粉体活化率达到100%。”

目前,刘自力团队与清远市柯林达新材料有限公司合作的水性树脂项目,填补了国内外功能水性树脂的市场空白。3年来,合作企业新增销售额25.36亿元,新增利税1.27亿元,年减排VOCs(挥发性有机化合物)1.5万吨以上,项目还拿下2023年度广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科技赋能的故事在各地上演。这个暑期,广州航海学院充分发挥“海洋+低空”的大交通学科专业特色,多支青年突击队奔赴山海,发挥智慧与担当。其中,“渔安智行”突击队赴台山市广海镇,采集渔船“一船一案”纸质档案96份,构建新型渔船动态监控系统,保障海上交通安全;“云帆智澜”突击队则探索无人机在农业运输、植保方面的应用潜力,为智慧农业发展提供实践参考。

在梅州兴宁市叶塘镇,广州职业技术大学“冷智先锋”实践团则走进当地的金绿集团肉鸽生产基地,协助企业破解冷链痛点。“鸽子娇贵,路上温度波动大一点,损耗就上去了。调度不及时、温度控不稳、源头查不清,再加上冷库电费高,真是头疼!”集团生产中心副总监陈健忠道出难题。

实践团快速“开方”:给运输车装上“眼睛”(可视化监控),让调度“聪明”起来;给冷链箱配上“稳定器”(全程温控管理);用区块链给每只鸽子办“身份证”(溯源系统)。团队更利用夜间谷电“蓄冷”、白天“释冷”的相变材料技术,直指高电费痛点。这套组合拳,让企业省钱、省心,更让消费者吃得放心。

电商赋能:直播架起优质农产品“出山路”

青山叠翠,云雾缭绕,连山的梯田在晨光中泛起粼粼波光。然而直至2023年,这片土地上孕育的优质大米、手工腐竹、浓香姜茶,却因缺乏电商人才和营销手段,只能“养在深闺人未识”。而当地职校新办的电商专业,却一度陷入“教师无经验、学生无项目、实训无场地”的三重困境。

转机发生在广州城市职业学院数字商贸学院的师生们走进连山的那一刻。团队带着积淀五年的“四元协同・五链融通”数字商贸生态育人模式,为连山量身定制了一套电商突围方案:党员教师带头结对,企业专家走进课堂,学生们分组实战,一场电商赋能乡村振兴的变革悄然启幕。

如今,连山职校的学生开始上手企业真实项目,职校课堂真正连通起产业的赛场;广州城市职业学院主动为企业扛起品牌运营的担子,拿下3家企业品牌IP运营授权,打造“广连甄选”抖音账号,让腐竹、姜茶等产品销量实现100%增长。

“农产品卖出好价钱、本土人才留在家门口,乡村振兴的人才根基便愈发扎实。”2023年起,广州城市职业学院深度参与连山电商公益大培训,以“培训+比赛+推广”模式成功培育3000余名“数字新农人”,每次培训的影响力辐射周边3万群众,让电商技能真正走进田间地头、融入村镇生活。

“电商直播+高校智慧”,让千百好物沿着网线走向广阔天地。在广州增城区朱村街道,广州航海学院的师生们充分发挥专业优势,为当地农户带去“AI+直播营销”技能培训;在梅州兴宁市,广州职业技术大学实践团架起设备,热情洋溢地介绍着兴宁鸽的生态养殖环境、特色烹饪方法和背后的客家故事。新鲜屠宰、全程冷链护航的兴宁鸽通过直播间不断“飞”向全国餐桌。

医疗下沉:让群众在“家门口”享受优质服务

在广东省“百千万工程”的深入推进中,医疗下沉成为筑牢县域健康基石的关键一环。广州医科大学充分发挥其医学教育和附属医院体系优势,为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电白区带来了一场深刻的医疗变革,让群众真正实现在“家门口”享受优质服务的梦想。

如今连山的县人民医院已是焕然一新:不仅顺利通过“二级甲等综合医院”复审,获广东省胸痛中心认证,更成功创建了骨科、重症医学科两个清远市临床重点专科。

这一切变化,源于广州医科大学扎实的托管帮扶。附属清远医院与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签订第四轮托管帮扶协议,累计派出20名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与管理人才长期驻点。此外,各附属医院还选派9名专家重点帮扶普外、妇产、眼科、口腔等科室,带来156项新手术技术,其中10项实现了县域“零的突破”。

帮扶的足迹远不止于此。在连山县中医院,广医附属第二医院中医科李华锋副教授通过专家门诊、教学查房和“师带徒”机制,协助开设中医脑血管、内分泌代谢病专科门诊,推动体重管理中心建设。他引入的棍针拨筋、火龙罐等多项中医适宜技术,显著提高了诊疗效果和患者满意度。

与此同时,电白区的医疗水平也在快速提升。广医附属第三医院向区妇幼保健院派驻院长、常务副院长及8名多学科专家,实现多项技术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特别是挂牌“生殖分中心”与“影像诊断协同中心”后,诊断报告出具时间从数小时缩短至半小时内,预计每年可为患者节省转诊费用6.8万元。

人才培育是医疗下沉的基石。来自广医各附属医院的157名专家,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方式开展41场专业培训,覆盖连山县各级医疗机构医务人员2268人次。附属第一医院以“传帮带”模式,对电白区人民医院呼吸内科与重症医学科进行全员梯队培养,真正实现了从“输血”到“造血”的转变。如今,连山县域内住院率已达到86.8%,老百姓切实感受到了“家门口”的优质医疗服务。

文化兴乡:艺术唤醒乡村新活力

在广东“百千万工程”的深入推进中,艺术成为激活乡村内在气质的重要力量。多所高校发挥所长,以墙绘、文创、规划等多形式赋能乡村,让传统村落焕发新时代的光彩。

在开平市三埠街道,广州航海学院“墨韵筑乡”突击队创作的大型墙绘成为当地一景。队员们融合侨乡文化元素,以“春之章、夏之卷、秋之篇、冬之韵”四个主题,绘制出总面积达80平方米的生动画面;团队还深入挖掘侨乡文化开发文创产品,实现“环境美化+文化激活+产业赋能”三重提升。

同样在增城区公安村,广航“致绘星”突击队以农家特色为主题,在村道墙面绘制客家鹅、水库鱼等特色农产品,展示当地传统美食文化。这些艺术实践不仅让乡村焕发新颜,更让学子们深入理解了文化传承的价值。

今年暑期,广州市增城区的南池村和慈岭村也悄然换上新装。广州城市职业学院“北斗九星”聋健融合突击队的40多名师生,以墙绘艺术为乡村增色。在南池村,团队仅用5天就将一条三十米长的灰墙变为展现岭南佳果的“七彩长廊”;在慈岭村,该校视觉传达专业的听障学生主导创作,社区管理专业的健听学生负责对接协调,协作完成十余幅主题墙绘。

广州大学则在更高层面推动艺术乡建。该校美术与设计学院、音乐舞蹈学院获批高校“艺术乡见”工作室立项2项,培育1项,充分发挥在文化创作、学术研究、人才培养等领域的深厚优势。在梅州平远县,学校的规划专家团队将“总体规划”课程搬进县城建设现场,让学生带着课题调研,为县域发展提供“青春智慧”。耗时8个月完成英德市9条风貌示范带(总长217公里)的优化提升可行性研究。

躬身践行:把论文写在南粤大地上

在广东“百千万工程”的壮阔实践中,广州高校师生群体的身影始终活跃在乡野一线。其中,广州大学乡村振兴研究院院长谢治菊教授的身影格外醒目。作为“广东省全口径全方位融入式帮扶工作典型人物”,她凝练梳理的经验成为多地帮扶工作的“参考书”。

自2018年以来,她带领团队行走15万公里,深入528个村庄,覆盖全国15省100多个县,用脚步丈量乡村振兴之路。

“真正的学术价值不在于书斋冥思,而在于大地上的耕耘。”谢治菊聚焦“百千万工程”需求,以“研以致用”为导向,带领团队完成80多次社会调查,为地方凝练帮扶对策,30多次获职能部门采纳、省部级以上领导肯定性批示。她还发起“口述乡村”育人活动,出版多部口述史书籍,挖掘乡村振兴案例;推动成立广东省乡村振兴智库联合会,搭建协同创新平台。

在人才培育上,她创新开设“乡村振兴概论”等课程,将课堂搬到田间,“起初选修课没人选,坚持把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后,选课秒抢”。她培训了5省5000多名党政干部,指导学生获“挑战杯”全国特等奖等20余项奖项,为“百千万工程”储备青年力量。

如今,来自广州高校的智慧,已成功在岭南大地开花结果:一条条镇街焕发新生,一项项新技术落地应用,一个个特色产业蓬勃发展。这场知识与乡土的“双向奔赴”,正在深刻改变着广东县域发展的面貌,也生动书写着新时代乡村振兴的广州答卷。

文/羊城晚报记者 郭子扬 陈亮

图/受访者提供

责编: 校对: 审签:
版权申明

羊城晚报·羊城派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