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服务“健康中国2030”与“体育强国”国家战略,直面人口老龄化、全民健康需求升级与体育科技融合的时代命题,广州体育学院率先开展以“体医融合、体工交叉”为特色的运动健康人才培养改革与实践。

学校确立了“一体两翼”核心理念,锚定三维培养目标,将“扎实理论、实践创新与人文素养”贯穿培养全程,构建了“理念—平台—方案—实践—机制”五维一体的人才培养体系,依托广州体育学院附属体育医院、广东省运动辅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多层次平台,打造“四梯度”进阶式科研实践教学链,将真实项目与前沿研究融入教学全过程,有效激发学生创新潜能与科研转化能力,培养出“懂体育、通医学、精工程”的三维卓越复合型人才。

率先确立“体医融合、体工交叉”的育人新理念

为解决“大健康”背景下服务体系急需复合型运动健康人才的问题,学校通过学科专业布局、师资队伍建设、教学资源建设、科产教平台建设等进行“体医工”交叉融合,从理念源头打破学科壁垒,以健康促进、运动康复、体育科技等复杂产业需求为中心,重构人才培养的逻辑起点。

学校确立“一体两翼”核心理念——即以体育为本体,以医学和工学为两大战略支撑,推动人才培养从“单一技能”转向具备“坚实体育根基、系统医学素养与前沿工学素养”的三维目标。人才培养从“单一学科专家”重新定义为“能解决复杂问题的复合型创新者”,引领了运动健康领域人才培养的改革方向。

构建“理念-平台-课程-实践-机制”全链条培养新体系

为解决实践创新能力与科研转化能力培养不足的问题,学校进行了系统性的培养体系重构,以先进的融合理念为引领,以高水平的“体医工”交叉平台为依托,以四模块跨学科课程群为核心,以“四梯度”实践教学体系为关键路径,以持续改进的质量保障机制为支撑,构建了立体化、层层递进的全链条培养新体系。

这一体系实现了从学科割裂的“松散组装”向多要素协同的“有机生态”的根本性转变,聚焦健康促进与慢病管理领域,培养能够运用运动辅助技术开展健康评估、功能检测与康复服务的复合型运动健康人才。学生能“知行合一”,在真实科研实践项目中将知识转化为解决方案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以满足运动健康领域对高水平技术转化与应用型人才的迫切需求,确保交叉培养的可执行性与高质量。

创建“科-教-产-融-创”五位一体的协同育人新模式

为解决协同育人机制与质量保障体系不健全的问题,学校形成了“科研支撑教学、产业对接课堂、融合平台支撑、创新项目驱动”的多元协同的育人共同体。

学校通过将运动辅具等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项目,与校企联合实验室共同开发3D打印矫形器具、智能姿势矫正系统等产品,指导学生参与全国科技创新大赛、创新创业大赛,并取得优异成绩。“科-教-产-融-创”各方资源形成持续、高效的协同合力,确保人才培养不仅能响应静态的行业标准,更能动态适应未来产业技术的高速迭代,实现了高质量与强适应性的统一。

优化“四梯度、全覆盖”实践教学平台新维度

为解决人才实践与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在加强实验室建设的同时,学校根据运动健康人才的专业特点,瞄准培养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目标,按照将实践贯穿学生四年教学全过程,体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整体功能;密切联系实际,主动走入社会;按功能和层次区分模块,实践教育从低到高逐渐递进的思路,构建了“四梯度、全覆盖”的实践教学平台,以及“围绕一个核心主体、两个战略支撑、三维培养目标、四个实践梯度”的“普惠性”科技创新活动体系,使学生更快适应岗位需求。

近年来,广州体育学院运动健康人才本科毕业生就业率93%左右,专业对口就业率90%以上,学生创新能力突出,在“挑战杯”“攀登计划”等高水平竞赛中获得国家级奖项及项目28项、省级49项,在全国专业技能类大赛中屡获一等奖;优秀毕业生危昔均获中国康复医学会“优秀康复治疗师”称号、广东省康复医学会先进个人,拥有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和软件著作权50余项,长期致力于机器人和可穿戴技术的研发及在康复领域中的应用。毕业生张庆2019年创立自己的品牌企业,在粤港澳大湾区拥有27家直营店,团队规模超200人,成功服务数以万计的大健康用户。

未来,广州体育学院将以“坚实体育根基、系统医学素养与前沿工学素养”为培养目标,推进“理念-平台-课程-实践-机制”全链条培养新体系及“五维一体”协同育人新模式建设,培育更多“懂体育、通医学、精工程”的卓越复合型人才。 

文|胡敏 孙唯 秦小杰
图|学校提供


责编: 校对: 审签:
版权申明

羊城晚报·羊城派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