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7日上午,2025年粤港澳大湾区青少年(学校)羽毛球联赛在国家羽毛球学院羽毛球馆正式开幕。本次联赛由广东省体育局、广东省教育厅联合指导,国家羽毛球学院、广东省学校羽毛球协会、广东省羽毛球协会、澳门羽毛球总会携手主办,是落实教育强国、体育强国及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战略的具体实践,亦是深化体教融合、推动青少年全面发展的重要举措。
赛事吸引粤港澳三地28所学校近300名青少年运动员参赛,所有选手均为在校学生,涵盖中学至大学学段;赛程共两天且特意避开正常教学时间,既保障学生学业不受影响,又为其提供专业竞技平台,真正实现“学业与运动并行”。
作为全国唯一省部共建羽毛球运动专项学院,国家羽毛球学院此次承办赛事,深度联动粤港澳三地教育、体育部门与学校。学院不仅将专业训练资源下沉至校园,还同步推进“湾区青少年羽毛球人才库”建设,对参赛运动员的运动成绩、学业表现进行双向跟踪,为有潜力的学生运动员搭建“小学-中学-大学-专业队”一体化培养通道,打破体育人才培养与学校教育的壁垒。
广州体育学院党委书记米银俊表示:“联赛不是孤立的竞技活动,而是体教融合的‘实践课堂’——我们既让学生在赛场上锤炼意志、提升技能,也通过赛前培训推动体育资源与教育资源深度融合,让专业体育力量真正服务于学校体育,助力青少年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
为夯实赛事基础、提升竞技水平,同时推动学校体育教学提质升级,组委会于10月4日至6日提前举办运动员训练营与教练员培训班。运动员训练营围绕羽毛球单打技术、专项体能、双打战术、身体素质等核心内容开展系统化训练,课程结合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生理特点与学业安排,设计“短时高效”训练模块,将基础技术训练与校园体育游戏结合,贴合学校体育教学场景;教练员培训班则聚焦“体教融合背景下的校园羽毛球教学”,邀请高校体育教育专家、国家队退役运动员授课,针对“体育课融入羽毛球专项技能”“课后服务时段羽毛球兴趣培养”“学生运动员学业与训练平衡”等痛点问题研讨,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教学方案,助力三地学校羽毛球教学体系标准化建设,彰显“以赛促训、以训提能、以能优教”的体教融合理念闭环。
当前粤港澳三地正携手迎接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本次联赛举办恰逢其时。广东省体育局青少年体育处处长董辉指出,广东省体育局始终以“体育赋能湾区融合”为目标,持续推动三地体育资源共享、赛事互联、人才互通,此次赛事聚焦“青少年”群体、立足“大湾区”视野,让11个地市的青少年跨越地域同台交流,为湾区体育一体化发展筑牢根基。
广东省教育厅体育与卫生艺术处处长王静娴表示,赛事既是湾区青少年体育交流的重要载体,更是“湾区一家亲”理念的鲜活诠释,未来将以此为基础,进一步推动羽毛球运动在大湾区校园普及,探索“体教融合”湾区路径,选拔优秀学生运动员重点培育。
国家羽毛球学院执行院长、广东省学校羽毛球协会秘书长陈滔介绍,联赛亮点体现在三个“融合创新”:一是区域协同深度突破,覆盖粤港澳11座城市且港澳参赛热度较去年提升;二是提前举办训练营与培训班,打造三地交流平台;三是呼应十五运会,为全运会营造良好氛围。谈及赛事意义,陈滔表示其体现在三方面:一是湾区文化认同的鲜活载体,让港澳青少年走进内地校园,使“湾区一家亲”从理念变为实践;二是体教融合的实践样板,对接“小初高一条龙”培养模式,契合学院人才培养路径;三是全民健身与竞技体育的协同纽带,“普及中选精英”模式符合羽毛球高质量发展逻辑。
据悉,本次联赛为期两天,近300名运动员将在专业赛场角逐,展现大湾区青少年顽强拼搏的体育精神。
文|记者 秦小杰 通讯员 广体宣
图|活动方提供
羊城晚报·羊城派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