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海的每一天,都从相似的忙碌开始。在广东漫长的海岸线上,一群年轻人正转身向海。今天故事的主角是陈佩、廖广谦、谢常升,是被称作“海洋新农人”的“渔三代”“蚝三代”。他们接过祖辈的船桨,却划出了不同的波浪。

这里没有朝九晚五。陈佩的一天从给鱼称重开始,谢常升和工人则在天亮前就出发挂蚝苗。他们的工作与潮汐共舞,直到夕阳西下。

大海的脾气,是所有养殖户最深的忧虑。台风过后,廖广谦巡视鱼塘,庆幸损失不大,就是他最大的欣慰。

在海上,挑战具体而微。陈佩需要频繁更换被附着物堵塞的渔网,否则鱼会缺氧生病。给鱼进行淡水“沐浴”杀虫,是他们关乎鱼群生死的细致工作,也是与海洋达成的微妙平衡。

希望,从微小的卵开始。在廖广谦的孵化场,一车鱼卵承载着丰收的希望。他日夜守候,确保鱼卵变成健壮鱼苗,供应给养殖户。

选择回归,每个人的原因不同。陈佩放弃了北京央企的高薪,只因看到“家乡的发展不够快”。从写字楼到渔船,他走过的路“更难也更燃”。

谢常升是“蚝三代”。他清楚程村蚝的品质得益于独特的咸淡水交汇和祖辈守护的红树林。他不再满足于传统销售,拿起手机,通过短视频将家乡的蚝产业推广出去。

单一的养殖已触及天花板。陈佩意识到,“养再多已经到了一个瓶颈”。他成立公司,发展加工。他要做的,是“把我们流沙港的这些鱼带出去,追求一个新的增长点”。

回归,也需要现实的动力。谢常升坦言,在家乡养蚝,有时一年能挣到外面打工十年的钱。正是看到了产业的价值,“我们年轻这一辈要承接下来”,用新知识反哺这片海。

他们的回归,并非简单的子承父业。他们站在祖辈的肩膀上,眺望更远的海平线。陈佩梦想着现代化的海洋牧场,谢常升引入了生长更快的三倍体生蚝,廖广谦则专注于优化种苗。

从鱼卵孵化到深海网箱,从传统蚝排到线上销售,这些海洋新农人正为古老渔业注入新活力。

当新一代的梦想融入古老的潮汐,这片父辈的海,正奔涌向属于我们的、更广阔的洋。

文案|胡军 刘慧君 杨楚滢
剪辑|赵翊辰 罗钧栋
海报|黄江霆
素材|小羊拍客@海娃陈佩、@蚝乡阿升、@水产海水养殖(小廖总)
策划统筹|纪映云 胡军

责编: 校对: 审签:
版权申明

羊城晚报·羊城派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