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10月8日,瑞典皇家科学院决定将2025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北川进(Susumu Kitagawa)、理查德·罗布森(Richard Robson)以及奥马尔·M·亚吉(Omar M. Yaghi)三位科学家,以表彰其在金属有机骨架开发领域的贡献。获奖者将平分1100万瑞典克朗(约合836万元人民币)奖金。

“化学是阿尔弗雷德·诺贝尔自身工作中最重要的科学。他的发明以及他采用的工业流程都是基于化学知识。化学是诺贝尔遗嘱中提到的第二个获奖领域。”诺贝尔奖官网上对化学奖的介绍,足以看出该奖项的重要地位。

据悉,自1901年以来,诺贝尔化学奖共颁发了116次,回顾其颁奖历程,历届诺贝尔化学奖得主中,不乏跨界学者,许多人的获奖成就也并非出自传统的化学研究,而是涉及生物学、物理学等多重学科。

因此,诺贝尔化学奖也被调侃为“理科综合奖”。

2017年的诺贝尔化学奖颁给了在冷冻电子显微镜术领域作出巨大贡献的三位生物物理学家2018年的诺贝尔化学奖颁给了在进化控制方面做出重要贡献的三位生物学家

2024年诺贝尔化学奖的获奖成果,更是将跨界“混搭风”推向新高度。这次,诺奖与人工智能“擦出火花”。

2024年的诺贝尔化学奖授予美国华盛顿大学西雅图分校的戴维·贝克,以及谷歌旗下“深层思维”公司的德米斯·哈萨比斯和约翰·江珀,以表彰他们破解了蛋白质神奇结构的密码。

诺贝尔化学委员会主席海纳·林克指出,贝克成功完成了几乎不可能的壮举,构建了全新的蛋白质种类。哈萨比斯和江珀则通过人工智能模型实现了一个50年的梦想——预测蛋白质的复杂结构。

贝克曾表示,他获得这一殊荣是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蛋白质结构预测真正凸显了人工智能的力量,使人们得以将人工智能方法应用于蛋白质设计,大大提高了设计的能力和准确性。

责编: 校对: 审签:
版权申明

羊城晚报·羊城派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