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期玩得越疯,上班越懵”。刚结束中秋、国庆长假,不少人就陷入了 “节后综合征” 的困扰:早上起不来、上班没精神、肠胃闹别扭,甚至对工作产生抵触情绪。心理专家提醒,节后综合征并非 “矫情”,而是身体和心理对作息突变的正常反应,科学调节1-3天即可缓解。
狂欢的“后遗症”,这些症状要警惕
“外出旅游了10天,与朋友每天玩得十分开心,昨天一想到要回广州上班,就烦躁得睡不着。” 28岁的上班族陈女士的经历,是不少人的缩影。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精神心理科主任张璐璐指出,长假期间,人们往往会打破了日常作息的规律,比如熬夜玩乐、暴饮暴食、长途奔波,导致身体的 “生物钟” 被打乱。当假期结束,身心从 “松弛模式” 切换到 “工作模式” 时,就容易出现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和免疫力波动,表现为一些典型症状,比如精神萎靡,犯困、打哈欠、注意力不集中,工作效率明显下降;同时存在一定的情绪焦虑,比如不想去上班,对上班产生抵触感,甚至出现烦躁、郁闷、沮丧等情绪;另外,就连肠胃道也出现不适,腹胀、消化不良、食欲不振,部分人还会出现腹泻或便秘;身体格外的疲惫,实际上明明没做重活,却感觉浑身乏力。
专家支招:三步快速 “回血”
面对节后综合征,张璐璐表示,可从 “作息、饮食、运动” 三方面入手进行调节:
1.提前 “倒时差”,让作息回归正轨
张璐璐强调,调整的核心是 “提前缓冲”,最好在假期结束前1-2天,就停止应酬和熬夜,按照上班时的作息安排起居,晚上11点前上床,早上7-8点起床,即使睡不着也不要刷手机,可通过听轻音乐、看书等方式助眠。若上班首日仍犯困,可在上午喝一杯茶或咖啡提神(避免下午3点后饮用,以免影响夜间睡眠),中午抽出20-30分钟小憩,切忌睡太久导致晚上失眠。
2.给肠胃 “减负”,清淡饮食是关键
“假期吃太油太杂,节后也要让肠胃‘歇一歇’。” 专家建议,节后这段时间,饮食上遵循 “清淡、易消化”的原则,可选择面条、粥等清淡面食,减轻胃肠负担。搭配菠菜、西兰花等等富含维生素 C 的蔬菜,以及猕猴桃、柑橘、柚子等水果,帮助调节肠道菌群、补充维生素;少吃辛辣、油炸、生冷食物,避免饮酒,让肠胃逐步恢复消化功能。
3. 动起来!换种方式解疲劳
“节后疲劳不是‘睡不够’,而是大脑兴奋区域过度消耗。” 张璐璐解释,若假期长期处于 “静态放松”(如躺着刷手机、看电视),大脑的某些区域会持续兴奋,反而更累。此时与其补觉,不如 “动起来”,下班后选择快走、慢跑、打球、游泳等中等强度运动,每次1小时左右,通过 “改换活动内容” 让大脑不同区域轮换休息,既能缓解疲劳,还能改善夜间睡眠质量。
“很多人会因‘节后没状态’自责,其实完全没必要。” 张璐璐认为,首先要在心理上接纳这种状态:“就像有‘黑色星期一’一样,长假后的不适应只会更明显,但它是暂时的,给自己3天缓冲期即可。” 同时避免首日就安排难度大、任务重的工作,从简单的事务入手,逐步进入状态。
专家提醒,若节后三天以上仍有严重不适,如持续失眠、剧烈腹痛、情绪低落影响正常生活,需及时就医排查是否存在其他健康问题。长假的意义是为了更好地出发,科学调节、循序渐进,才能让身心更快回归最佳状态。
文、视频|记者 张华
图| 视觉中国
包装、海报|陈健怡
策划:龚丹枫 王倩
羊城晚报·羊城派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