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空翻卖萌的机器狗、行云流水的咖啡大师、自主穿梭的清洁工……在第138届广交会的服务机器人专区,一场关于未来智能生活的全景预演正在上演。中国机器人军团以前所未有的整体阵容亮出“绝活”,不再是单个产品的惊艳,而是全产业链能力的集体阅兵,让全球采购商直面感受到中国新质生产力的澎湃动能。
“这里就像一场未来之旅!”危地马拉采购商Mario在魔法原子机器人科技公司的展位前发出惊叹。10月17日,第138届广交会进入第三天,展馆内依旧人头攒动,不少机器人的展位前排起长龙,等待体验各类智能机器人的采购商们忍不住掏出手机拍照打卡。

机器人“炫技”,采购商“路转粉
在广交会服务机器人专区,来自中国的机器人企业纷纷亮出“绝活”,让现场采购商沉浸式体验未来生活场景。
魔法原子展位前,两只四足机器狗成为全场焦点,它们空翻、握手、撒娇的表演,引得围观采购商阵阵惊呼。这款搭载触摸感知、激光雷达与4K高清相机的机器人,融合音、视、触多模态交互功能,成为这届广交会新质生产力的最佳代言。

海外销售经理邬健忙着向一波波涌来的采购商介绍产品。“广交会一直是我们对外最大的会展平台,”他对记者表示,“通过现场的沟通和宣传,可以促成很多合作,所以这次我们把整个家族的产品都带到了现场。”
不远处,越疆科技的智能咖啡机器人同样吸引了大批采购商围观。只需手机扫码下单,机器人便能在一分钟内完成一杯咖啡的制作,全程无需人工干预。
“我对这款咖啡机器人非常感兴趣,”新西兰采购商Rock告诉记者,“这是一个非常令人兴奋的未来,真希望自己20年前就来参加广交会了!”
越疆科技品牌经理李嘉贤介绍,这款咖啡机器人已广泛部署在广东省内多个重要交通枢纽,为消费者带来新颖便捷的消费体验,“今年越疆科技在海外市场增长强劲,出口增幅超过了50%,产品已销往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

“全链条”自研,破解“卡脖子”难题
展会三天以来,杭州太希智能科技的外骨骼机器人展位体验火爆,5台体验机因使用频繁电量耗尽。
该公司的销售经理蒋佳告诉记者,现场这款仅重2.4公斤的腰部外骨骼机器人可辅助登山或老年人行走,续航达4小时。更重型的5-9公斤的上肢外骨骼机器人已在顺丰车间投入使用,最大可搬运100公斤重物。
“开展几天来,现场陆续有国际采购商下单,光是第一天早上就有中东的客商现场下了10台。”蒋佳俊说。
在联合光电展位,一台屏幕上闪烁着可爱数字人形象的智能服务机器人前围满了海外客商。该公司市场售前负责人郑张枫正向客商演示如何通过语音指令与机器人互动。
“这款是我们最新一代的智能服务机器人,主要应用在内部物流场景中,”郑张枫介绍,“目前机器人支持地图导航、路径规划及语音讲解功能,可根据客户需求定制讲解内容。”
数字人形象的讲解员不仅能与观众互动,还能跟随机器人移动,实现“引路+讲解”的沉浸式体验。
硬件创新同样令人瞩目。“我们机器人的显示屏采用可旋转设计,能根据使用者身高和环境光线自动调节角度,”郑张枫补充道,“内部的舱格采用可调节结构,能根据不同物品尺寸灵活组合,适应医院、酒店等多种场景需求。”
值得关注的是,联合光电的整套系统,从硬件到软件、从控制程序到显示模组,均由自主研发完成,构建了完整的产业链。凭借这种“全链条智造”能力,该系列产品已在欧洲市场获得订单。

“具身智能”登场,机器人学会思考
视源股份的展区同样人头攒动。该公司以“AI+未来教育、AI+企业服务、AI+机器人、AI+生活”为主线,集中呈现了在人工智能与产业融合方面的最新成果。
展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他们这次带来的MAXHUB A3智能柔性机械臂以“高速轻量、即插即用”为亮点,自重低于6kg,运动速度超过5m/s,重复定位精度达±0.1mm,支持多种开发语言与VR遥操作,已在工业分拣、职业教育等领域实现应用落地。

视源股份MAXHUB C3商用清洁机器人也成为这届广交会的“明星产品”,据工作人员技术,这款产品已与来自日韩、新加坡等亚太国家,以及德国、英国、法国、意大利、荷兰、瑞典、波兰等欧洲国家的客户达成合作。
“这款产品精准击中了全球劳动力市场的痛点。它能够在无人值守的环境下独立、高效地完成清洁任务,优化运营效率。”视源股份机器人事业群负责人向记者表示,这款机器人有着小型化、灵活性的设计,使其能够深入清洁传统大型设备难以触及的低矮、狭窄空间,提升清洁覆盖率,满足了很多中小型场景和客户的需求。
“广交会是中国制造走向世界的重要窗口。我们带来的机器人产品均坚持机器人技术必须与真实的场景结合,解决实际的问题。”该负责人坦言,“未来,我们会坚持和加速有机会量产的机器人产品,比如商用清洁、机械臂、具有一定泛化性的具身操作算法,并与全球伙伴合作,将更智能、更实用的机器人解决方案推向世界。”

从工业级四足机器人到商用清洁机器人,从智能柔性机械臂到具身操作算法平台,广交会上的中国机器人企业不再满足于单一技术突破,而是在全产业链上构建自己的技术壁垒。
境外采购商的惊叹声背后,是中国制造业从“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转型的生动缩影,更是中国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以新质生产力重塑全球价值链的铿锵足音。
未来已至,正被东方的逻辑重新定义。
文、图|记者 孙绮曼 董鹏程 扶贝贝
视频|记者 孙绮曼 实习生 杨雅淇
羊城晚报·羊城派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