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风高浪急”的国际贸易环境,中国家电产业这艘代表中国制造的巨舰,表现出十足的出海韧性。

从数据上看,2025年以来,中国家电业出口整体延续了2023年8月以来的增长态势。2025年1—7月,中国家电出口额为684.9亿美元,同比增长3.7%,仍维持小幅增长。

“中长期中国家电的供应链韧性和创新能力仍难以替代。”中国机电产品进出口商会新闻发言人高士旺向羊城晚报记者表示,不同家电企业受到美国关税政策的影响程度不同,但普遍表现出较强的应对信心。

10月15日在广州开幕的第138届广交会,成为观察这种外贸“韧性”的绝佳窗口。在占据核心展区的各大家电展位上,刚推出的新品闪亮登场,不时有往来的海外采购商驻足体验;洽谈区人满为患,刚刚空出的座位很快又坐满了人。

家电企业外贸人员步履匆忙地穿行于其间,灵活应变,精准出击,将稍纵即逝的商机化为真金白银的成交金额。套用当下的流行语来称呼,他们的角色也可被称为中国家电外贸“主理人”。

身处这艘巨舰之上,没有人比他们更加清楚,关税政策不明朗、市场竞争白热化激起的巨浪所带来的冲击,但韧性的力量总会将巨舰拉回正确的航向上。

中国家电企业的外贸韧性从何而来?韧性背后是怎样的出海理念和实践?在广交会现场,我们和多位家电“主理人”们展开了关于“韧性”内涵的对话。

需求变了
从“卖产品”到“共建品牌”

羊城晚报:近年来,在与海外合作伙伴的洽谈中,据你们观察,他们关注的焦点是否发生了显著变化?

海信集团海外品牌与营销部总经理张宝卓:过去海外业务基本以直发业务为主,本质是基于供应链效率的产品贸易合作,关注的是货源稳定性与价格竞争力。后来,海信提出“大头在海外”的国际化战略,这种合作逐渐演变成品牌共建与本地化运营模式的深度绑定。

业务模式变了,客户的需求也变了。他们不再只关心产品价格,而是更关注我们作为品牌方,能否与他们共建品牌认知、落地本土化营销活动,以及搭建适配当地市场特点的运营体系。

新宝电器首席海外营销官助理谢水生:客户在选择供应商时更加审慎,他们不再只看重单一因素,而是会综合评估供应商的稳定性、安全性和整体抗风险能力。

客户的采购节奏也变了,整体采购周期在缩短,很多订单来得突然,计划性远不如以前。这时候就特别考验供应商能不能快速响应,比如要求短时间完成交付的这种能力现在越来越重要,直接反映出厂家的效率和整个供应链的韧性。

格兰仕海外市场部主管张丁:第一,与5年前、10年前相比,客户对中国制造产品的信任感明显增强。不仅老客户保持稳定合作,新兴市场也涌现出不少新客户。

第二,客户对产品的需求呈现多元化特征。比如在欧美国家,以前多使用台式微波炉,现在对中高端产品的需求在增加,更倾向嵌入式或多合一产品;同时,客户对产品的需求更趋向便利化和年轻化,如微波炉产品能否按菜单一键烹饪等。

追觅洗衣机事业群新兴区销售负责人Nikki:在传统市场,大多数渠道商和客户仍比较关注产品迭代速度。中国拥有完善的供应链,且存在广交会这类成熟的贸易场景,很多海外采购商都会在广交会向品牌定制产品,这就十分考验品牌的应变能力。

而面对每个新玩家,海外采购商都会看重其产品特色和差异化优势。同时,他们也会关注新品牌是否具有长久运营的能力,这代表了能否对市场进行长期的投入,是否能在后端提供质量维修、售后等服务保障。

如何应变
新兴市场成为外贸新蓝海

羊城晚报:为了应对变化,你所在的企业出海策略作了哪些布局和调整?

张宝卓:面对需求变化,我们一直在升级出海策略。一方面是在产品上以AI重构竞争力,以智能化全场景家电适配用户需求;另一方面是推进结构升级,纵深推进高端化与多品牌战略,像今年上半年我们100英寸及以上电视在全球的市占率就达到了全球第一。

特别关键的一点是,我们多年来持续加强全球体育营销,比如赞助世界杯、欧洲杯等赛事。这除了提升品牌知名度之外,对于我们产品的高端转型、销售转化和终端零售的建设等也会有非常明显的支撑。

谢水生:在交付环节,我们着力提升效率。包括对供应链交付周期提出更高要求,包括改善物流系统,引入更多信息化手段等;也包括更新内部系统,通过内部系统的信息化升级,实现信息及时、准确传递。这样一来,从上游供应商到内部仓储物流,再到整个生产制造环节,全链条的交付周期都得到了压缩。

张丁:格兰仕最早从1992年开始推出微波炉产品,但现在我们的产品线已经覆盖微波炉、冰箱、洗碗机、洗衣机和多种小家电,主要朝着提供综合解决方案的方向去提供产品,让客户能够进行一站式采购,不需要四处寻找不同品类的供应商。

Nikki:做自主品牌时,产品只是交付价值的媒介,真正的价值在于品牌和渠道。追觅在全球化布局中以自主品牌为主导。

羊城晚报:在近几届的广交会上,新兴市场开拓都是被关注的热门话题。当前,你们布局新兴市场取得了何种进展?有哪些挑战?

张宝卓:从近几年的发展来看,印度、中东非、东盟等新兴市场展现出强劲的增长活力,未来5到10年有望成为我们出海的下一个增长极。

新兴市场的突破,需要围绕客户关注的核心需求展开。一是营销资源支持,二是本地化服务能力,三是产品力适配性。我们要确保产品符合当地市场需求、贴合消费者使用习惯,同时紧跟AI应用等前沿趋势,完善本地化服务规则与标准。这些都是我们未来在新兴市场资源投入的重点。

谢水生:我们在新兴市场的业务持续增长,例如今年在亚太、非洲、拉美地区均实现了高于行业平均水平的增长。

当前开拓新兴市场面临两个核心挑战。首先,客户对价格的敏感度显著提升;部分第三世界国家消费能力有限,加上同行竞争激烈,客户在采购时会更看重价格因素。其次,产品创新与迭代的要求更高;相比老产品,我们的新产品不仅在设计上有优化,还需在成本结构上具备更明显优势,才能满足市场需求。

张丁:格兰仕较早开拓新兴市场。近期,我们派出销售人员一次性走访了非洲10多个国家,从东非横穿至西非。部分市场此前虽有所涉足,但他们也发现了许多以往未接触到的客户与销售渠道。这也是新兴市场的共性特点——当前规模虽小,但潜力巨大,仍有大量未被挖掘的客户、渠道与消费需求。

目前我们主要通过两种方式开拓新兴市场。一是派人员实地走访市场,直接接触客户;二是借助广交会平台,接触更多新兴市场客户,在OEM、ODM业务基础上,全力深耕自有品牌。

韧性何解
供应链和产品力仍难以替代

羊城晚报:“韧性”已经成为当下中国外贸领域的高频词,从你个人的实践出发,如何理解“韧性”一词?

张宝卓:“韧性”可从多方面体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调研显示,中国是全球唯一拥有完整工业体系的国家,这种硬实力为我们应对外部挑战提供了充足韧性。

具体到中国家电行业,这种韧性主要体现为两点:一是供应链布局,例如,在过去二三十年的海外业务拓展中,海信的供应链已覆盖全球多个区域。二是高端转型,中国企业在多年海外业务摸索中意识到,做好业务与品牌的唯一路径是走高端路线,才能带来充足的利润空间与议价能力,为后续运营调整提供支撑。

谢水生:以新宝的出海业务为例,企业一贯秉持的观点是“只要市场有需求,我们就极力满足”。具体到业务层面,我们对于客户提出的任何需求,首先不质疑其合理性,而是全力想办法实现。在这个过程中,企业总能找到解决办法,这才造就了中国制造出海的韧性。

对于新宝,这种信心源于三大能力:第一是供应链优势;第二是在产品结构、材料方面的研发优势,例如,我们组建新宝电器研究院,通过技术创新提升产品附加值;第三是市场理解能力。我们能精准把握客户对产品、设计的需求,在产品迭代中加入附加功能或优化设计,避免仅仅聚焦于价格竞争。

张丁:当前全球贸易环境不确定性增多,但我认为中国外贸具备韧性也是客观事实。

首先,中国家电在生产制造上具有供应链体系优势。以格兰仕为例,我们实现了全产业链布局,形成了从上游的电脑板、产品外壳板材、塑料件,到生产过程中自动化制造腔体、洗碗机碗篮内腔内胆等的全套制造体系,这需要长期积累才能建成,并非一蹴而就。

放眼整个中国家电行业,也拥有从上游到下游、覆盖最终成品的完整产业链保障;许多家电链主企业,与上游供应商深度绑定,在国内形成了深厚的产业基础。

其次,中国家电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力强。这不仅源于规模化生产带来的成本优势,更与质量口碑过硬、产品种类丰富相关。海外市场很难在短期内找到能完全替代的产品——即便从头建立生产体系,质量也难以快速达标,且产品选择少,往往无法满足多样化市场需求。

文、图 | 记者 黄婷 实习生 列绮童

责编: 校对: 审签:
版权申明

羊城晚报·羊城派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