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智慧停车”话题在多地持续升温,相关讨论内容引发广泛关注,“收费是否合理”“剐蹭谁来负责”“欠费有无影响”成为市民普遍关切的三大核心焦点。
针对这些民生疑问,羊城晚报“记者帮”多方走访政策部门、法律人士及行业从业者,结合全国性政策文件与实际案例,对智慧停车争议进行全面解析。

焦点一:停车收费有依据吗?政策、法律双明确
“路边停车收费有官方依据吗?”这是市民讨论最多的问题。“记者帮”查阅发现,智慧停车收费的合法性可从国家与地方政策中,找到明确支撑。
从国家层面看,《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规定,“在城市道路范围内,不影响行人、车辆通行的情况下,政府有关部门可施划停车泊位”;国家发改委等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完善机动车停放服务收费政策的指导意见》提出,通过差别化收费抑制不合理停车需求,提升公共道路资源利用率;财政部等部门发布的《市政公共资源有偿使用收入管理办法》则明确,“市政道路路内停车泊位若资源稀缺,应实行有偿使用”。
各地也有相应落地政策,多数城市出台的《城市道路停车泊位管理条例》均指出,“道路停车泊位属于市政公共资源,实行有偿使用”。广东格厚律师事务所卢卫国律师认为,多地自2010年后便由发改部门制定停车收费标准,至今已实施十余年。泊位经营权归政府,运营单位通过公开招标获得运营资格,其明示收费标准和缴费方式后,车主使用泊位即形成服务合同关系,拒交费用构成违约。”他补充认为,此类纠纷属于民事争议,双方可通过协商或民事诉讼解决。

焦点二:交了车船税为何还要交停车费?剐蹭责任谁承担?
“已交车船税,为何还要额外付停车费?”“停在收费泊位被剐蹭,运营单位管不管?”这两大疑问凸显市民对收费性质与服务范围的误解。
对此,交管部门回应:“车船税是税务部门征收的财产税,用于车船管理与公共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停车费是运营单位收取的公共资源占用费,基于道路资源稀缺性,用于补偿个人对公共资源的占用,专项投入智能设备维护、人员调度、交通秩序优化等泊位管理工作,二者性质完全不同。”
至于“剐蹭责任”,一位停车行业从业者表示:“路边收费泊位仅提供临时停放服务,不包含车辆保管责任。车主停放车辆时,需自行做好车辆安全防护,若发生剐蹭,应第一时间联系交警部门定责,而非要求运营单位承担保管赔偿责任。”
焦点三:欠费真的“无影响”?多地案例敲响警钟
“不缴停车费也没事”的说法在网络上流传,事实果真如此吗?业内人士透露:各地停车运营单位针对欠费车辆有明确催缴措施,包括“委托ETC代扣、公示欠费车辆信息、向法院提起诉讼等,不会放任欠费行为。”
全国范围内的案例也印证了欠费的后果:2024年6月,广东顺德乐从镇某科技公司起诉长期欠费车主,法院判决车主支付欠费、利息及诉讼费,二审维持原判并强制执行;同年9月,广东佛山禅城区停车公司起诉车主,同样胜诉;同期广东鹤山也发生类似起诉事件,最终以车主履行缴费义务收尾。此外,陕西西安、湖北武汉、湖南邵阳、山东菏泽等地,均有停车运营单位通过诉讼成功追讨欠费的案例。
停车问题关乎城市运行效率与市民出行体验。业内人士建议,政府需通过科学差异化定价,平衡市民停车需求与公共资源利用效率;运营单位应提升服务透明度,确保订单准确、收费公开,同时优化缴费流程,减少市民操作困扰;车主则需树立“有偿使用公共资源”意识,按规缴费,避免因小失大影响个人信用或面临法律追责。只有政府、运营方、车主三方协同,才能让智慧停车真正服务于城市发展,惠及更多市民。
文|记者 彭纪宁
羊城晚报·羊城派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