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7日,2025年粤港澳大湾区高校国际中文教育全球聚合发展模式研讨会在深圳大学举行。
开幕式上,深圳大学副校长李永华教授表示,语言能力是国家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中文教育是中国参与全球治理不可或缺的重要支撑。深圳大学将协助大湾区高校利用区位优势,推动教研互通、资源共享、团队合作,共同担负起大湾区高校的历史使命,更好地服务于国家的国际化发展战略。

教育部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资深项目主任王峰提出,粤港澳大湾区高校可依托自身区位优势、技术创新优势、国际交流优势,在国际中文教育教师培养、教材资源建设、教学法创新等领域搭建更广阔的合作平台,在凝聚政府、高校、企业等各方资源,深化科研学术交流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深圳大学人文学院院长马自力教授表示,深圳大学人文学院作为深圳诸多高校中唯一涵盖文、史、哲的人文学院,承担着传承人文精神、培育复合型人才的重要使命,2022年人文学院协助学校申报筹建沙特苏尔坦亲王大学孔子学院获得批准,2023年协助学校成功申报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42年来始终在国际中文教育的道路上行进,不断探索适配深圳城市特质与国际需求的实践路径,为国际中文教育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会议进入主题报告环节,华南师范大学原副校长、东南亚研究中心主任、国际中文教育南方联盟会长吴坚,澳门科技大学国际学院院长、世界汉语教学学会副会长张洪明教授,香港岭南大学协理副校长李东辉教授,深圳大学外国语学院、深圳大学东京学院院长蓝一洲等来自国内外20多所高校的专家学者结合自身研究,热情分享了国际中文教育的经验。
闭幕式上,国际中文教育南方联盟秘书长、华南师范大学主任冯冬梅副教授表示,各位专家的分享既有宏观层面的规划与引领,也有微观层面的细致研究和实践落地,既有汉语本体研究助力国际中文教育发展,也有跨区域跨学科跨领域的交流合作融入国际中文教育的创新,为国际中文教育全球聚合发展提供了多元视角与实践路径,为湾区高校乃至全球中文教育协作奠定了坚实基础,为国际中文教育事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也为本次会议的顺利召开提供丰富的内容。
据悉,本次会议为教育部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批准的项目(24YHZ011),由深圳大学主办,深圳大学人文学院承办,深圳大学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深圳大学国际交流学院、国际中文教育南方联盟、粤港澳高校汉语言教育联盟协办。
文|记者 孙唯
图|主办方提供
羊城晚报·羊城派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