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东白云学院的思政课堂上,张龙龙老师总有一种“磨课到极致”的韧劲:为了一句历史表述的精准,他翻遍40多本教辅书;为了让杨靖宇的事迹打动学生,他设计“零下40度的抉择”情景推演;为了纠正网络中的错误历史观,他带着学生还原“六君子菜市口就义”的真实场景。这种“把教材读薄、把历史讲厚”的坚持,让他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成为学生口中“舍不得走神的课”,更让正确价值观的指引,悄悄融进了每一个历史故事里。

从导演式设计到情景化代入
让历史触手可及

“假设你是杨靖宇,在东北零下40摄氏度的冰天雪地里没吃没喝的孤身与敌周旋5天5夜,就连树皮也被啃光了,战友逐个倒下,双脚冻伤,手臂淌血,面对敌人的劝降,这不仅可以保命还可以荣华富贵、与妻儿团聚,你会选择坚持还是放弃?”2025年春季学期的一堂思政课上,张龙龙的提问刚落,传媒学院2024级学生李冰倩就攥紧了笔——她从未想过,课本上“杨靖宇顽强抗敌”的短句,会变成这样一道“生死选择题”。

这堂课讲的是“中国共产党举起武装抗日的旗帜”,但张龙龙没有照本宣科。他先像导演给演员们讲解剧本一样,把教材里的“历史事件”拆解成“人物困境”:先补充杨靖宇从河南到东北的背景,又描述“杨靖宇在牺牲前的100多天里与日伪军作战多达47次”的斗争场景,再列出“零下40度、断粮5天、孤立无援、敌人诱降”的具体条件,最后让学生用“选择推演”的方式,一步步靠近英雄的抉择。“当我意识到‘坚持’意味着要忍受生理和心理的双重折磨时,才真正懂得‘顽强’不是形容词,而是真真切切的用血肉之躯扛下来的。”李冰倩课后说。

这样的“导演式教学设计”,是张龙龙的课堂常态。讲戊戌变法时,他不只讲“六君子牺牲”,而是组织学生扮演刽子手、群众和谭嗣同——当学生们穿着简易的道具服,念出“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时,他再抛出问题:“谭嗣同是湖广总督的儿子,本可以逃生,为什么偏要留下?”教育学院小学教育(师范)专业2023级学生陈晶晶很清楚地记得,那天课堂很安静,“我们突然就懂了,有些选择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让后来者有路走’”。

张龙龙老师还擅长把“教材空白”填成“知识亮点”。耳熟能详的一句“巴黎和会上中国的外交失败,有力地打破了人们对于资本主义列强的幻想”,他会追问学生:“中国人曾对西方有过什么幻想?这个幻想是怎么来的?为什么幻想会破灭?”为了讲透这个问题,他从鸦片战争后的“师夷长技”讲到新文化运动的“民主科学”,再对比巴黎和会的“列强分赃”,让学生自己得出结论:“不是因为学西方得不够虔诚,而是道路就选错了。”陈晶晶说,就是这样的“追问式教学”,让她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考了班级第一,“因为每个知识点,我都弄懂了背后的逻辑”。

引导学生站在人民的立场看历史

“抖音上有人说‘李鸿章是工业近代化的功臣’,你们怎么看?”一次课上,张龙龙调出那张流传甚广的“李鸿章老照片”,却没直接否定,而是给学生看两组数据:一组是李鸿章主持的洋务企业,一组是《马关条约》割让的土地与赔款。“评价历史人物,不能只看他做了什么,更要看他为谁做、后果是什么。”他指着屏幕说,“如果我们是当时路边的饥民,能和‘李中堂’共情吗?”

这是张龙龙对抗“网络历史虚无主义”的方式:不指责、不说教,而是带着学生站在人民的立场看历史。他发现很多学生受短视频影响,对曾国藩、李鸿章有“美化认知”,就专门搜集一手史料——讲曾国藩时,对比他“镇压太平天国”的史实与“家书里的温情”;讲张之洞时,指出“汉阳铁厂的贡献”与“维护清朝统治的本质”。“老师说,‘断章取义的历史,比不懂历史更可怕’,这句话我记到现在。”李冰倩说,从此,她看历史视频,会先想“有没有漏掉什么背景”。

课下的他,更像学生的成长伙伴。陈晶晶回忆道,大一下学期,她很纠结,自己学小学教育专业,到底要不要学历史呢?她为此辗转难眠,深夜给张龙龙老师发信息。没想到半小时就收到了回复:“历史能教你读懂人,而好老师,无论是小学老师、中学老师还是大学老师,首先要懂学生。”此后,无论是专业上遇到问题,还是生活遇到困惑,她都愿意找张龙龙老师聊,“他从不敷衍我们,还会帮我们找资料、理清思路”。

李冰倩特别记得张老师在讲“近代传媒的作用”时,结合学生的专业,分析了《新青年》如何用文字唤醒民众;看到学生上课低头,他不批评,而是说:“你们大多不是‘家里有矿’,父母供你们读书,半辈子压弯了腰,你们哪怕为自己,也别荒度大学四年。”李冰倩说,就是这番话,让很多同学开始抬头听课,“他不是站在讲台上面说教,而是真的替我们着想”。

8年磨一剑以赛促教

2025年粤桂琼赣滇五省(区)高校思政课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结束当晚,张龙龙没有庆祝,而是回到房间修改课件——他觉得这次比赛,他讲的课前面节奏太快,后面留了空当,哪怕已经拿了一等奖,也非要把“不完美”的地方改过来。“人不能躺在功劳簿上,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他说。

这份较真,始于8年前。2018年,非历史学专业出身的他转岗当思政课老师,为了补上知识短板,他寒暑假都泡在学校,读论文、啃教辅,至今手边攒了40多本笔记;第一次参加教学基本功比赛只获得了三等奖,但他不气馁,逐字逐句改教学设计,2019年、2020年再次参赛,还是三等奖,直到2021年才拿到江西省一等奖;2022年来到广东后,他又从零开始,3年参加14项省级以上比赛,拿遍军事课、思政课的一等奖,甚至去年已经获了全国思政课教学展示一等奖,但今年备赛时,他仍把10个教学内容推翻2个重新选题,剩下的8个全部重新设计。

备赛时,他常会准备一箱泡面放在房间,半个月不出门,就为了专心磨一个知识点。评委曾指出他“用电视剧图片不精准”,从此他的PPT里,每一张历史照片都标注出拍摄时间和出处,每一句领袖讲话都核对场合和原文;为了让历史更真实,他假期还去江西瑞金、于都等红色景区考察,看看当年党是怎么扎根农村,才能把“群众路线”讲得有底气。

“好的思政课,不是一次性的表演,而是日复一日的打磨。”张龙龙说,他现在还保持着“洗澡时想教学、睡觉前磨导入”的习惯——有一次洗澡时突然想到一句好的过渡语,他裹着浴巾就跑出来记下;为了一个“如何从戊戌变法过渡到辛亥革命爆发”的导入,他翻来覆去想了三天。“不疯魔,不成佛。”他笑着说,这份“魔怔”,是对思政课的敬畏。

人物简介

张龙龙,广东白云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研室主任,暨南大学访问学者,华南师范大学“胡国胜名师工作室”成员。曾发表多篇论文,主编教材两部,主持参与多项省级课题,近几年在教学方面曾获广东省高校军事课教学基本功比赛一等奖、广东省第七届高校本科青年教师教学大赛一等奖、广东省思政课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一等奖、2025年粤桂琼赣滇五省(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一等奖等十余项省级教学比赛奖励,并在教育部第三届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展示活动中获得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一等奖。

师说

八载春秋,回首初登讲台,那份对思政育人的敬畏与憧憬,至今依然炽热。坚守讲台的每一日,是与青春对话的修行,更是与时代同频的使命。

感恩学校“以赛促教”的理念滋养,让我在八年竞赛的磨砺中不断突破。每一次深夜备课的灯火,每一轮教学设计的推翻与重构,都是为了将理论的星火转化为滋养学生心灵的甘霖。我始终坚信,思政课是触及灵魂的工程,需以学术造诣支撑教学高度,以生命温度传递信仰力量。为此,我坚持钻研理论前沿,将党史文献与青年关切实时融合;更以“亦师亦友”的身份走近学生,他们的追问与思考,始终是我深耕不辍的源头活水。

这份荣誉属于支持我的团队,更属于每一届用真诚目光与我碰撞思想的学生。未来,我愿继续以讲台为田,以真理为犁,做一名点燃理想、守护成长的思政“播种人”。

文、图 | 记者 何宁



开栏语

当2025年粤桂琼赣滇五省(区)高校思政课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在丽江师范学院落下帷幕,广东青年教师凭借扎实功底捧回2个一等奖、5个二等奖与1个三等奖的佳绩——这份荣誉,不仅是赛场的荣光,更揭开了广东思政课建设的生动图景。即日起,羊城晚报推出“良思益友”栏目,以这份荣光为起点,深入挖掘广东思政课的好老师、好经验,让有思想的课堂、有温度的教育被更多人看见。

责编: 校对: 审签:
版权申明

羊城晚报·羊城派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