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9日,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将在广州盛大开幕。在这场全国瞩目的体育盛会中,医疗保障是守护赛事安全的重要力量之一。为了解广州赛区医疗保障准备情况,羊城晚报记者采访广州赛区相关负责人、走访驻点医院了解到,广州市十五运会的医疗保障体系自2023年启动筹备,2024年全面进入实战状态,目前已实现点位全覆盖、流程全熟悉、应急全就绪。

全市参与 全面保障

十五运会广州赛区的医疗保障工作遵循“统一指挥、分级负责、联动响应”的总体原则,将全市优质医疗资源整合为一张高效协同的安全网络。“‘统一指挥’意味着赛事医疗保障的筹备与调度由医疗卫生指挥中心统筹负责,相当于整个系统的‘大脑’。”广州市急救医疗指挥中心主任罗红彬介绍。

整体医疗保障体系架构分为指挥层和执行层。医疗卫生指挥中心统筹开幕式及赛事期间的整体医疗保障工作,下设的五个工作组——综合协调组、医疗救治指挥组、应急指挥组、疾病防控组、卫生监督组层层响应、各司其职。

此外,参照广马经验,赛事场馆内设立了 “移动网格急救组”,40个区域每组5人携带AED设备,全场巡逻、协调及处置突发应急任务,确保第一时间及时介入;场馆外的驻点医院、综合应急组、心理危机干预组、疾控防控组等力量形成支撑体系;再结合全市医疗网络,构建起层次分明、覆盖全面的保障体系。

同时,明确了普通、危重、传染病、精神类、中毒类等不同类别伤病的后送医院清单,确保每一位伤病员都能被迅速送至最合适的医疗机构,并全程享受绿色通道服务。

“十五运会与其他大型运动赛事相比,周期跨度更长、场地更分散,没有统一的运动员村。”罗红彬坦言,“这对医疗保障队伍的组织协调是个不小的挑战。”

为破解人员难固定、任务分散等难题,80家定点医院各承担3—4个保障任务,组建灵活保障队伍,形成全域覆盖的医疗服务网络。

目前,全市已确定30多家驻地酒店,均配有医疗驻点;“三站一场”四个抵离点均设有医疗保障;各训练场、比赛场、热身场实行“一馆一策”;32个比赛项目、开闭幕式、火炬传递及赛事会议等均实现全覆盖医疗保障。

科技赋能 守护赛事

作为广州市应急医院及紧急医学救援技术指导中心,广州市红十字会医院实现了水陆空多场景应急救援的可视化、智能化联动,是十五运会医疗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记者在医院现场看到,广东省内唯一一台5G越野涉水救护车已整装待命;救援队员还将佩戴5G可视化头盔,能实时将现场画面回传至指挥后台。“我们还引入了检伤分类手腕带,根据伤员伤情,分不同颜色标识,扫描二维码即可录入伤情信息,方便后续衔接。”广州市红十字会医院副院长李爱国介绍。

这是全市驻点医院准备情况的一个缩影。急救医疗指挥中心主任罗红彬介绍,十五运会的医疗保障在信息化与指挥体系上也实现了质的飞跃:

——可视化指挥。所有医护人员胸前均配备移动记录仪,现场处置画面可实时传输至后方专家团队,指挥部能第一时间了解救援进展,实现“远程可视、同步决策”。

——布控球系统的使用。依托音视频传输技术,建立公网之外的专属通讯通道,确保在网络拥堵或信号受限环境下,依然能实现信息实时互通。

——“一馆一策”个性化方案。由于十五运会项目多样、风险各异,每个场馆均成立专项医疗专班,制定独立的保障手册。例如,在马术项目重点配备骨科专家团队。

罗红彬表示,网格员体系设计吸收了广州马拉松的成熟经验,通信系统的全面升级,让十五运会的医疗信息化水平实现跨越式提升。据悉,10月26日将举行首次全要素合力演练,对各级医疗力量的协同响应、通信调度、现场处置流程进行全面检验。

全力以赴 迎接盛会

为迎接开幕式,广州已准备21台救护车投入保障,包括重症监护车、移动手术车、多伤员转移车、脑心动车、移动CT车等多种类型车辆。三年的筹备、全市的联动,只为在赛事正式开幕时,确保每一位参赛者、观众、工作人员都能安全、安心。正如罗红彬所说:“十五运会不仅是一场体育盛会,更是广州市移动应急与医疗力量的一次综合考验,我们已经准备好了!”

十五运会广州赛区的医疗保障,是推动广州整体城市应急医疗体系能力提升的重要契机。经过这段时间的磨合与实战演练,广州的应急指挥体系更高效、跨部门协作更顺畅,为今后城市公共安全和重大活动医疗保障积累了宝贵经验。

文|记者 刘颖颖 王沫依
通讯员 穗卫健宣 胡颖仪
图|受访者提供(除署名外)

责编: 校对: 审签:
版权申明

羊城晚报·羊城派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