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5日,“第二届粤港澳对外经济话语研究暨金融翻译事业发展论坛” 在广东金融学院举行。本次论坛汇聚了近两百名来自粤港澳、西安、广西高校、金融行业及翻译领域的专家学者与企业精英,围绕人工智能时代对外经济话语与金融翻译的前沿议题展开深度研讨,为粤港澳大湾区对外经贸交流与金融合作注入学术动能。

广东金融学院校长易行健回顾了广东金融学院75年的发展历程。他强调,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深入推进的背景下,金融翻译作为连接中外金融市场、传播中国金融文化的 “核心桥梁”,战略价值日益凸显;学校外国语言与文化学院深耕 “语言能力+金融知识+翻译技能”三位一体培养模式,2024年获批翻译硕士授权点,为论坛举办奠定了扎实基础,期望本次论坛能成为推动金融翻译事业与对外经济话语研究迈向新高度的关键平台。

澳门中西创新学院校长仲伟合从翻译教育创新视角指出,人工智能正重塑翻译业态与人才培养模式,金融翻译既要拥抱AI技术提升效率,更需坚守“人文内核”——避免技术导致的语义偏差与文化失真,尤其在“普惠金融”“数字人民币”等中国特色金融概念的国际传播中,需兼顾准确性与传播性。他呼吁高校与企业协同,为粤港澳大湾区打造高水平对外开放门户枢纽培养“懂金融、通外语、善翻译”的复合型人才。

中国银河证券广东分公司原总经理陈志辉则从行业实践视角分享洞见,他结合数十年金融一线经验,以跨境并购中“风险缓释条款”误译可能引发的百万级损失、伊斯兰金融合规文件翻译需兼顾宗教文化特殊性等案例,有力论证“金融翻译绝非简单文字转换,而是关乎资金安全与项目成败的核心环节”。他呼吁加强学界与业界深度融合,通过校企合作让学生参与真实金融翻译项目,培养实战型人才。

开幕式后,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校长雍和明,浙江大学客座教授、台湾逢甲大学特邀讲座教授郑培凯,香港城市大学翻译及语言学系教授鄢秀,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高级翻译学院教授赵军峰,广东省翻译协会会长王东风,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日语语言文化学院教授陈多友,香港岭南大学翻译系副教授李波等7位专家带来的高水平主旨报告接续登场,覆盖人工智能、文化翻译、学科历史、伦理研究等多个维度,引发全场深度思考。

当天下午,论坛同步开设五个平行分论坛,围绕五大核心议题展开60多项研究成果交流,各会场主持人引导深入讨论,参会者涵盖高校教师、研究生、企业从业者,呈现出 “议题多元、视角丰富、实践导向” 的鲜明特点。

闭幕式上,王东风表示,7场主旨报告搭建 “前沿理论框架”,5场分论坛60余项成果提供 “实践案例支撑”,有效促进了学界与业界的对话。他强调,未来需坚持 “理论与实践融合、技术与人文并重” 的方向,推动政产学研用协同发展——广东省翻译协会将继续携手广东金融学院等单位,搭建更多学术交流与合作平台,为粤港澳大湾区对外经济话语体系构建与金融翻译事业进步贡献力量。

据悉,本次会议由广东金融学院、广东省翻译协会、广东省本科高校外语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商务英语专业分委员会、广东省本科高校外语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翻译专业分委员会、广东省本科高校外语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亚非语言分委员会等单位联合主办,广东金融学院外国语言与文化学院承办。广东金融学院党委书记李建军、副校长初可佳出席开幕式。

文|记者 孙唯
图|学校提供

责编: 校对: 审签:
版权申明

羊城晚报·羊城派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