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力大湾区,文潮起花地。2025花地文学榜入围榜单今日揭晓!

由羊城晚报报业集团、广州市荔湾区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2025年花地文学周系列活动由此拉开帷幕。

花地文学榜榜单包括年度长篇小说、短篇小说、诗歌、散文、文学评论、新锐文学六大门类,由60位专家学者组成权威评委团,对2024年度发表出版的中文原创文学作品,经过初评、复评,投票产生。

随后,再经网络投票、终评等环节,六大门类各产生一位年度作家(作品),结果将在年度盛典活动前夕公布。

今年花地文学榜同步设置网络投票环节。以下是“年度文学评论”入围榜单。您可在浏览后,拉到文末,投下心目中的一票。

投票结果将成为专家评委终评的重要依据。投票时间为即日起至11月9日。

求真有锐度,破壁垒独开新理路

2025花地文学榜年度文学评论入围榜单

(按作者姓氏笔画排序)

孙郁《鲁迅与国学》
商务印书馆 2024年8月

全景展现鲁迅与国学关系

经二十年阅读鲁迅的手稿和整理国故的资料,孙郁的《鲁迅与国学》终于全景式展现鲁迅与国学的关系。鲁迅之于国故,既非传统文人天地人的整体思维,也无现代新儒学的价值预设,他一面呼唤远古的遗风,一面批判陋儒的思想。

他批判国粹,实为痛心于美的流逝,希冀于通过新的参照,打捞重释历史遗产。传统文化被他在认识论、知识论、情感论三个方面不同方式呈现着,用后来文化变迁中出现的单一语境描述鲁迅,大约是不得要领的。——我们很难想象谁来谈论这个话题会比孙郁更得要领。

点评:王尧(苏州大学讲席教授,江苏省作家协会副主席)

李静《赛先生在当代:科技升格与文学转型》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24年8月

学术的责任是辨认“结果”

该书以“赛先生在当代”为红线,以“科技升格”为内在视野,深入“赛先生”升格与知识降格、新时期“科幻”概念的生成、数字文明转型等兼具新意、深度和现实性的议题。

作者没有站在传统人文主义的立场上感慨和哀鸣,而是努力构建历史和当下对话的学术引桥。《赛先生》提醒读者,“科学”不仅是一种事实,更是一种“结果”。学术的责任,不是接受“事实”,而是辨认“结果”,在“人”的危机中思“文”的可能。

点评:陈培浩(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张桃洲《语词中的历史与风景:中国新诗的基本问题》
中国青年出版社 2024年5月

以求真态度回到新诗“起源”

这是张桃洲历时近二十年深耕诗学研究的集成之作。该书基于新诗话语的研究视角,全面考察新诗生成和发展的语境,把与新诗语境密切相关的“视角转换”、跨语际翻译、宗教文化、政治维度等问题视为新诗的基本问题,以求真态度回到新诗的“起源”。

作者以其鲜明的问题意识贯穿始终,采取一种开放论述方式,在繁复的史料中游刃有余进行穿梭,展示出清晰的历史方位感与深厚的理论素养。

点评:于爱成(深圳市文艺评论家协会驻会副主席,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

陈思和《从广场到岗位》
文津出版社 2024年9月

勾勒百年中国知识分子的转型之路

以“庙堂”“广场”“岗位”三大隐喻,从价值取向出发,勾勒百年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转型之路。首次转型是晚清至五四时期,知识分子从依附庙堂的传统士人转变为以启蒙与革命为使命的广场型先驱;第二次转型进一步从广场走向民间岗位,在学术、创作等专业领域扎根,以务实精神推动社会进步。

本书亦是陈思和的“思想自传”,通过鲁迅-胡风-贾植芳到陈思和本人的精神谱系,映照几代学人从广场激情到岗位坚守的心路历程,展现对知识分子价值重构的深切关怀。

点评:伍方斐(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中文学院、仰恩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陈晓明《现代的形成与拓路——百年中国文学与当代文化建设》
湖南文艺出版社 2024年3月

打通文学史与文化实践壁垒

该书以“现代性”为核心线索,打通文学史与文化实践的壁垒,串联起中国文学从近代到当代的转型逻辑,并将文学现象与社会思潮、文化政策联动分析,精准剖析文学在不同阶段对“现代”的探索与突破,以及在参与文化建设中面临的议题,为当代文化建设提供理论支撑与路径参考。

点评:马季(中国作家协会网络文学研究院研究员)

洪涛《文学三篇:一个政治哲学视角》  
上海三联书店 2024年6月

开放性和突破性的批评写作示范

作者以一个政治哲学家的视角,重新审视《格列弗游记》《城堡》《1984》等三部文学经典,揭示文学作为现代人的主体性的重要载体,在人类精神进程中的关键作用。通过对文学文本的精细解读,既打开了文学文本的意义空间,同时又为政治学的思考提供了人性的动力。

作者在书中对数字化时代日益强大的技术体制作出了深刻的反思批判,表现出一个人文知识分子丰沛的情感和人性关怀。值得一提的是,在当下文学批评日渐陷于肤浅、琐碎和狭隘之际,该书提供了一个更具开放性和突破性的批评写作示范。

点评:张闳(同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敬文东《絮叨》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4年9月

语言哲学的本土归化

该书混合并置了哲学、科学与古汉语三种话语,在与现实语境的反讽关系中,讨论“絮叨”作为一种诗学、诗意与思想表达的独特意义。

深厚的学识,独辟蹊径的理路,精密而繁富的论说,使其在当代诗学理论的建构中显得独树一帜,显示了广阔纵深的学术素养和思辨能力,无论对语言哲学的本土归化还是对当代诗学理论的拓展,都具有探索与拓新的意义。

点评:张清华(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北师大国际写作中心执行主任)

程光炜《小说的读法》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24年11月

内外互动,文史对读

本书辑选了程光炜近年撰成的关于当代小说的18篇解读文章,是中国当代文学研究新的收获。作者以沉静的心态,重新打捞已被安置在文学史深处的文本及其诞生的历史时刻,将小说叙事与作家“丰富曲折的生活”、时代深不可测的变化,紧紧地链接在一起,内外互动,文史对读,深具方法与问题的启喻意义。

最近20年当代文学研究所发生的由批评向“史的研究”的转移、学科意识的重构,在这部著作中都得到深刻的体现,也将被它长久地引领。

点评:张均(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

曾攀《新南方写作:地缘、经验与想象》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24年6月

兼具现实锐度和人文关怀

“新南方”重塑了“南方”的文学版图,不仅是“南方以南”的视角拓展,更是以世界性的流体状态打开了边地文学的“褶子”。海洋、城中村、粤语方言、殖民遗产等异质经验混融出幽微主体的精神图景。本书兼具现实锐度和人文关怀,以“新南方”为窗口,观察全球南方的沉默、裂痕、阵痛与温热。

点评:龚刚(澳门大学南国人文研究中心主任、中文系教授)

蔡翔《1980年代:小说六记》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24年6月

文学成为塑造新现实的力量

蔡翔以1980年代文学现象为枢纽,重述了社会转折期的思想文化地形图,并勾画出当代社会史和精神史的演进脉络。该书构建了两个“80年代”,其中,文学历史性地充当了鼓动、质疑和批判的文化角色,成为想象并塑造新现实的能动性力量。

它自觉和各种“80年代怀旧”叙事拉开了距离,旨在探究改革时代未被实现的潜能和固有的局限,从而避免使1980年代成为纪念馆。1980年代,应该成为历史的图书馆,以供我们反复阅读。

点评:刘复生(海南大学人文传播学院院长,海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

总策划:任天阳
总统筹:林海利
总执行:胡泉 陈桥生
策划:邓琼 吴小攀
执行:朱绍杰 易芝娜 周欣怡 梁善茵 熊安娜 何文涛 李娇娇
插画设计(AI辅助):王云涛
版式统筹、报眉设计:杜卉

【投票规则】

今年“花地文学榜”设置网络投票环节。请通过以下投票页面,投下您心目中的一票,您的投票结果将成为专家评委终评的重要依据。

投票时间:即日起至11月9日。

投票规则:每个门类限投一部作品。

责编: 校对: 审签:
版权申明

羊城晚报·羊城派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