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家统计局编著出版的《中国统计年鉴2025》公布了2024年31个省份的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数据。数据显示,广东2024年出生人口比上一年增加了10万人,达113万人,这也是广东连续7年成为第一生育大省,连续5年成为唯一出生人口超100万的省份。
当全国多地为人气下滑、出生率走低而困扰时,广东以一份亮眼的人口数据闯入公众视野。广东七年出生人口稳居第一,去年更是逆势增员十万。这已经不只是一个单纯的人口现象,其背后,是强劲的经济引擎与深厚的文化基因共同谱写的一曲“生”之协奏。

广东强大的产业体系,为其构筑了坚实的“人口磁场”。作为制造业与创新的高地,这片土地每年吸纳着全国最富活力的年轻劳动力。这些移民在此奋斗安家,其生命轨迹自然地汇入了生育洪流。尤其在高科技与高端制造领域,丰厚的收入与清晰的职业前景,赋予了年轻人安家立业的“底气”,让他们敢于将生育计划付诸实践。
当然,不只是经济层面,在广东,尤其是潮汕、珠三角地区,一种深植于血脉的文化观念同样在悄然发力。那便是强烈的宗族观念与“多子多福、开枝散叶”的传统愿景。在这里,人丁兴旺不仅是家庭的喜悦,更是家族绵延、枝繁叶茂甚至走向全世界的象征。全球无处不在的来自广东的华侨华人,正是人口繁衍脉络扩展的重要见证。这种文化内核,塑造了一种不同于纯粹经济理性的生育驱动力,它与现代社会的经济底气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想生”与“敢生”并举的格局。
更重要的是,广东正试图打破“产业升级必然伴随生育率骤降”的魔咒,探索一种正向循环。源源不断的年轻人口,为持续的产业升级提供了不可或缺的燃料与活力;而产业的进阶,又反过来要求并推动社会在教育与人力资源上投入更多,为下一代成长为更具竞争力的“人才红利”奠定基础。在这里,人口与经济发展有望形成一种相互滋养的共生关系。
同样,这片土地上“藏富于民”的经济生态,也为化解高昂的生养成本提供了一定的社会缓冲垫。在珠三角地区,遍布的民营企业创造了多元的收入渠道,而经过数十年积累形成的“家族资源池”,更能在抚育下一代时,提供至关重要的代际支持。无论大小企业家,都希望把家业传给下一代,那么合法多生就成了很自然的选项。经济活力与传统家族网络在此交织,共同托举起了新的生命。
当然,胜利之中亦有隐忧。广东内部区域发展的不平衡,意味着生育的繁茂可能高度集中于发达地区与中高端群体。同时,不断攀升的房价、教育、医疗成本,正在持续考验着对年轻人口的吸引力。未来的广东,若想将眼前的“数量优势”转化为长远的“质量胜势”,就必须进行更深刻的社会投资。它需要拿出与发展产业同等的决心与智慧,来构建一个真正敢生、能养、善育的社会支持体系,让深厚的文化传承与现代的人口素质提升相得益彰。
文 | 记者 戚耀琪
  图 | AI制图
羊城晚报·羊城派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