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和平县作为广东省“百千万工程”首批典型县,其特色大豆-腐竹产业历史悠久,却曾因生产工艺传统、品牌影响力弱、科技支撑不足陷入“升级之困”。自百校联百县助力“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行动(简称“双百行动”)实施以来,惠州学院瞄准和平腐竹产业的痛点,构建“三链融合”的赋能体系,让这一传统优势产业突破瓶颈、焕发新生。

在和平县腐竹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的生产车间,一粒粒金黄饱满的黄豆经过智能化生产线的“魔法”,变成了厚实、鲜甜的可口腐竹,豆香四溢。

产业园现代化的生产设备背后,离不开惠州学院团队的协助。据相关负责人宋冠华介绍,惠州学院组建教授博士团队深入田间与车间,通过强化科技支撑,升级“生产链”。具体而言,开展大豆品种改良,并攻关“低温缓凝揭皮”“复合酶解减损”等核心工艺,将5项国家应用新型专利以“零门槛”方式转化给河源市美芳源食品有限公司;开展智能化改造,引入绿色低碳技术,推动生产从依靠经验向依靠数据和标准转变,实现标准化生产率从20%到80%的飞跃。

在升级“生产链”的同时,注入文化内核,重塑“价值链”。惠州学院充分发挥高校文创设计优势,师生团队原创打造“和平腐竹娘”区域公用品牌IP,涵盖LOGO、系列包装及新媒体表情包,为传统产品注入情感温度与时尚活力。规划启动“腐竹娘乡村小课堂”等品牌科普活动,将品牌建设与食育教育、乡土文化相结合,从源头培育未来消费群体,提升品牌长期价值。

此外,双方进一步深化校地协同,优化“创新链”。惠州学院搭建实体平台,共同建设和平县创新基地示范园区,将其打造为成果对接、技术服务和人才交流的永久性平台。在2025年10月23日成功举办的“产业成果对接会”基础上,惠州学院明确承诺扮演好“联络员”、“供给方”和“助推器”三重角色,确保科技与人才的供给持续不断、精准有效。“现在遇到技术问题,不用到处跑,一个电话,教授就来帮忙了!” 美芳源公司的技术员说。

通过“双百行动”的深入实施,和平县腐竹产业实现了全链条、系统性升级,成效显著。产业年销售额突破8000万元,出口单价提升40%,实现了“增产又增值”。

该合作模式还成为全省高校服务县域产业振兴的示范案例。宋冠华表示,这实现了“科研真问题从产业中来,创新成果到产业中去”的良性循环,不仅服务了地方,也反哺了学校的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师生在实战中得到了极大锻炼。

未来,惠州学院将持续拉长拉香“豆香智链”,共同将和平县打造成为粤赣边际“大豆+腐竹”产业第一县,为“百千万工程”和乡村振兴战略贡献更多的校地合作智慧与样板。

文、图|记者 李海婵 通讯员 刘曼曼

责编: 校对: 审签:
版权申明

羊城晚报·羊城派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