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日上午8时,广州与乌鲁木齐之间,一条由5G信号搭建的 “光明之线” 精准贯通。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林浩添教授团队牵头,联合多学科力量,通过完全自主研发的国产5G眼科手术机器人,成功实施全球首例远程机器人视网膜下注射手术,将4200公里外的顶尖医疗资源精准送达边疆患者眼底,实现了远程高精度眼科手术从 “实验室” 到 “临床台” 的历史性跨越。

远程机器人手术破解基层看诊难题
“视网膜下注射堪比在发丝粗细的空间内精准给药。” 中山眼科中心主任林浩添教授介绍,人眼视网膜厚度仅150-300微米,而黄斑区药物注射需精准控制在特定层级,误差几十微米就可能损伤视力。这种高度依赖专家经验与手部稳定性的手术,正是黄斑下出血等致盲性眼病的关键治疗手段。
我国作为全球视力损伤与盲症患者最多的国家之一,眼科优质资源分布不均的问题尤为突出。我国有超过4.7万名眼科医生,但真正从事眼底病专业的不足5000人,且大多集中在大医院,基层眼底病专业医生数量严重不足,因此很多常见眼底病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边疆及基层地区患者常面临 “看得见病,看不见专家” 的困境。此前,即便患者辗转千里求医,人手操作也难以完全规避生理震颤带来的精度局限。

国产机器人突破技术壁垒
这场跨越万里的手术,背后是十年医工交叉创新的积累。林浩添教授团队联合中山大学计算机学院黄凯教授团队、广州市微眸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等机构,历经无数次调试,研发出具备 “医生远程操控+微米级运动精度+实时三维高清感知” 核心能力的手术机器人平台。
据了解,该机器人的串并联构型机械臂可实现微米级重复定位,能精准过滤人手震颤,这一关键突破使药物注射精度达到人类操作难以企及的水平。嘉兴智瞳科技提供的实时三维高清成像技术与中国电信的5G网络保障,更让远程操作实现 “零延迟”——从广州主控端发出指令,乌鲁木齐手术端的机器人微针能即刻响应。
早在2023年6月,团队已在琼州海峡完成动物实验,实现远程微米级眼内操作,成果发表于国际期刊Advanced Science。历经两年多安全性与有效性验证,此次临床手术的成功,标志着我国在该领域实现从 “可行性验证” 到 “临床实用化” 的质变。
7 分钟远程手术,科技援疆的 “光明实践”
“手术开始,准备定位病灶。” 上午8时,随着林浩添教授在广州主控端发出指令,乌鲁木齐手术室内的机器人已将微针精准送入患者眼内。通过高清实时画面,广州专家团队清晰观察到病灶位置,远程操控机械臂将针尖移动至视网膜预定区域,精准刺入、推注药物,整个核心操作耗时不到7分钟。
术中监测显示,5G网络传输稳定,图像无延迟卡顿,机器人针尖始终平稳无抖动,药物完全注入目标层级,达到预期治疗效果。多年来,中心通过人才派驻、技术帮扶等方式深耕援疆,此次手术则开创了 “远程智能+精准医疗” 的援疆新模式,实现从 “输血” 到 “造血” 的深化。
原来,在术前,林浩添、吕林等广州专家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医院杨波教授团队联合评估患者病情,共同规划注射路径与剂量,确保手术万无一失。“这不是简单的远程操作,而是跨地域的多学科协作。” 杨波教授表示,这种模式让边疆患者无需远行就能享受顶级诊疗。
让创新成果惠及千万患者
“这场手术的意义,远超一次技术突破。” 林浩添教授在术后发布会强调,作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组成部分,中山眼科中心眼病防治全国重点实验室始终聚焦 “卡脖子” 问题攻关。此次国产机器人的临床应用,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更实现了科技创新从 “理论创意” 到 “临床产品” 的转化。
对于未来,林浩添教授表示要让高水平眼科资源实现“可移动、可共享、可复制”。下一步,团队将推动远程手术机器人在更多基层医疗机构落地,针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老年黄斑变性等高发眼病开展规模化应用,同时通过机器人辅助培训体系加速基层眼科人才培养。
文 | 记者 张华 通讯员 邰梦云 唐艳丽
   图 | 医院提供
羊城晚报·羊城派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