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束火焰,穿越山海;四城同燃,辉映湾区。

11月2日,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火炬传递以“三地联动、四城同传”的创新姿态,同步点亮香港、澳门、广州、深圳四个城市,这是全运会历史上首次跨境火炬传递,也是全运会火炬首次在香港和澳门传递。火炬所经之处,有千年商都的脉动,有改革前沿的足迹,有东方之珠的璀璨,有中西文化交汇的芬芳。这不仅是一场体育盛事的序曲,更是一次以火炬为笔、以城市为卷的宏大书写,讲述着一个正在发生的粤港澳大湾区故事、一个同心向前的时代故事。

这是一个关于“时间”的故事。火炬,是时间的信使,一头连接深厚的历史,一头照亮璀璨的未来。它从广州镇海楼出发,掠过明代古城墙的斑驳,唤醒五羊石像的传说,让火炬传递开篇便浸润千年商都的底蕴;它在深圳45公里长卷上奔跑,与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5周年同频,在“改革、开放、创新”的节奏中重温“春天的故事”;它横越维多利亚港两岸并途经多个香港著名地标,串联起城市的历史沉淀与国际盛事之都的现代风采;它漫步于澳门多个具有代表性的历史文化地标,生动展现了澳门作为中西文化交汇点的独特魅力。但跃动的火焰从不沉溺于往昔的荣光,而是焕发出独特的创新性与未来感:广州无人驾驶穿行老城,深圳人形机器人火炬手步态自然流畅,火炬搭乘直升机“上天+越海”……在时间的衔接里,古老文明的脉动与科技创新的脉搏同频,正是粤港澳大湾区以历史为基、向未来跃升的生动诠释。

这也是一个关于“空间”的故事。火炬,是空间的画笔,在“三地联动、四城同传”的创新模式中实现粤港澳大湾区的同频共振。火炬传递在4个城市同步举行,全景式呈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湾区实践,打破了传统火炬传递的线性逻辑,本身就是一种空间叙事的革命。从广州的老城市新活力到深圳的开放创新,从香港的盛事之都到澳门的文化共融,每一座城市各展其长又同向而行,共同勾勒璀璨的“湾区蓝图”。更值得书写的是背后的“联通”:火炬传递活动参照跨境赛事的“无感通关”模式制定专属保障方案,火炬及配套设备、火炬手和护跑手服装等通关运输实现当天起运、当天到达。火炬传递当天,上午四城传递、下午广州融火的安排,让粤港澳大湾区“一小时生活圈”的精彩和便利具象可感。空间的界限在火炬光芒中消融,粤港澳大湾区“硬联通”“软联通”与“心联通”的深度融合跃然眼前。

这一切叙事的核心,是关于“人”的故事。火炬,照亮的是擎炬者的面孔,是参与者的笑容,是千千万万大湾区建设者的身影。以火炬传递广州站为例,50棒68位火炬手中,既有跳水奥运会冠军杨景辉、篮球运动员赵睿等体育界明星,也有中国工程院院士饶宏、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翟惠玲等行业翘楚,更有环卫工人、外卖骑手、公交驾驶员、网约车司机、护士、育婴员等普通劳动者代表。他们来自不同领域、不同群体,却共同擎起这束荣耀的火焰,生动诠释着粤港澳大湾区开放、包容、温暖、奋进的底色。火炬传递的沿途,粤剧的婉转与街舞的动感交织,醒狮的威武与飞盘的活力碰撞,这不仅是文化的展示,更是民众热情的奔涌。火炬的光芒,映照在每一张充满期待的脸上,照亮的是粤港澳大湾区人民同根同源、同心同梦的集体情感,是这片土地上每一位奋斗者共享荣光、共创未来的坚定信念。

同炬亦同心,光暖未来长。当四城传递的火种最终融汇一体,这束穿越时空的火焰不仅是体育精神的传承,更是粤港澳大湾区自信、团结、昂扬的集体亮相。它以时间为轴,串联起辉煌的过往与无限的可能;以空间为卷,描绘出一个世界级城市群融合发展的壮丽蓝图;以人为本,凝聚起千千万万砥砺前行的磅礴力量。在薪火相传中,一个更加紧密、更加昂扬的粤港澳大湾区,正以同心之姿,奔赴星辰大海,续写新的时代华章。

文丨李妹妍

责编: 校对: 审签:
版权申明

羊城晚报·羊城派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