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觉得高质量发展是新闻里的宏大叙事,直到走进广汽埃安的生产车间,看到智能机械臂精准作业,才明白这是广东经济‘挑大梁’的生动注脚。”暨南大学2025级涉外法治专业余同学的感慨,道出了广东高校《走在前列的广东实践》思政课的独特魅力。如今,这门让理论“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的课程,已成为广东思政教育改革的缩影。从高校的实践创新到中小学的制度引领,从课堂的生动转型到师资的专业锻造,广东正以一系列开创性举措,让思政课真正走进学生心中,在全国思政教育领域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领跑之路。

南粤实践成为鲜活教材
“这门课为我们成为未来的人民教师,提供了一本理解广东、读懂中国的‘鲜活教案’。”华南师范大学化学学院2023级化学(师范)专业学生王哲翻开《走在前列的广东实践》,上面密密麻麻的批注记录着他的学习心得,“这本教材不仅为我们的专业学习提供了广阔的应用场景,更为我们未来的教育事业标定了崇高的育人坐标。”作为广东深化思政课改革创新的标志性成果,这门课程自2025年秋季学期在全省高校全面开设以来,迅速成为师生追捧的“热门课”。
课程的整体设计围绕“讲什么”“如何讲”“谁来讲”三大核心展开,构建起系统化的思政教育体系。
在“讲什么”上,课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统领,系统梳理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系列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凝练出10个教学专题。从“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发展的战略擘画”的总论开篇,到“经济大省挑大梁”“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绿美广东生态建设”等分领域阐释,再到“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的广东篇章”的未来展望,形成了“总—分—总”的逻辑框架,每个专题都包含理论内涵、学理阐释、实践举措、经验启示四个层次,让宏大理论有了清晰的解读脉络。

“‘如何讲’的创新设计让课程焕发活力。”暨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魏传光指出,除了常规理论讲授,课程特别推出6条实践教学路线——改革先锋线、科技创新线、南粤文脉线、绿美广东线、魅力湾区线、共同富裕线,串联起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的足迹与重点地区,为高校提供了可直接落地的实践指引。华南农业大学在《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广东样板》专题教学中,既依托校园“五湖四海一片林”的生态环境创设情境,又组织学生前往广州车陂涌河段实地调研,用亲身见闻破解生态治水的“广州密码”。暨南大学则组织学生沿着“魅力湾区线”走进深圳前海,感受改革开放前沿阵地的创新活力,让学生在行走中感悟真理力量。
“谁来讲”的师资整合机制为课程质量保驾护航。广东组建了以华南师范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陈金龙教授为组长,全国和省级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思政课名师工作室主持人等为核心的专家团队,历时半年精心打磨教材、教案和课件,数易其稿后才最终定稿。全省8394名专职思政课教师成为授课主力,省教育厅提前组织两批次、3312人次专题培训,覆盖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和全体授课教师,既有面上指导又有教学示范。同时,省领导带头到高校讲思政课,各高校纷纷邀请党政领导干部、院士专家、南粤楷模、大国工匠等进校园,形成了开门办思政课的“大师资”格局。
在学分安排上,课程严格遵循教育部《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不额外增加学生负担,而是纳入现有思政实践教学学分。每个专题理论讲授不少于1课时,高校可根据实际适当增加实践课时,确保理论学习与实践体验有机结合。目前,全省高校均已完成校级集体备课,省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和专家组成员深入教学一线听课指导,推动课程落地见效。
理论与实践碰撞出育人火花
“这门课最打动我的是可感可知,老师讲的案例要么发生在我的家乡,要么是我亲身经历的变化。”华南师范大学化学学院2023级化学(师范)专业学生李琳的感受,道出了《走在前列的广东实践》的鲜明特色。李琳说:“该课程立足广东各区域发展实际,关于‘教育公平与区域均衡发展’的知识点令我对教育差距有了理性认知。曾经在‘三下乡’时所见的城乡教育落差景象总在脑海浮现,理论与现实的碰撞不断叩问着我:我能为教育做些什么?在课程指引下,我的报告将现实观察与‘家校社协同育人’战略紧密相连,力求以调研之力为教育添彩。”
“这门课程之所以能打破思政课枯燥说教的刻板印象,关键在于其将理论深度、实践温度与教学创新融为一体,让思政课真正‘活’了起来。”华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蒋积伟表示,该课程最突出的亮点是实现了理论逻辑与实践逻辑的有机统一。教材编写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整体与局部相贯通、总论与分论相结合”的理念,既讲清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的基本内涵和理论逻辑,又详细阐释广东贯彻落实的具体举措、实践成就和经验启示。在“深入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专题中,既从理论层面解读大湾区建设的战略意义,又通过港珠澳大桥、南沙科学城等真实案例,展现“一小时生活圈”的形成和科技创新生态的构建,让学生直观感受大湾区发展的独特优势。
华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韩谦在讲授“共同富裕”时,组织学生开展“寻找身边的时代阅卷人”活动,让学生走访饭堂阿姨、小区居委会大妈、学校保安,听听普通民众对国家发展的“打分”;广东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老师袁诗蓓结合“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让跨境电商专业学生前往韶关新丰县开展直播助农实践,让学生真切体会到“共同富裕不是一句口号,而是实实在在的行动”。这种“课堂+实践”的模式,让抽象理论转化为可感知的现实场景,实现了“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的有效衔接。

针对不同专业学生的特点,课程还实现了“精准滴灌”。韩谦给计算机专业学生讲“创新型国家战略”时,结合芯片研发、人工智能算法突破等专业内容;给英语专业学生讲“文化自信”时,引导学生在翻译“鼎”等传统文化符号时融入“文明互鉴”理念;给农学专业学生讲乡村振兴时,引入农业科技推广案例,让思政课与专业学习深度融合。“原来思政课能和我的专业这么近,既懂了理论,又明确了职业方向。”华南农业大学2025级农学专业学生陈思铧说,她已将课堂所学融入专业学习,计划在实地调研中重点关注广东“百千万工程”的推进成效。

“以前上课是被动听,现在是主动问、主动想。”暨南大学2025级知识产权专业陆同学说,在《走在前列的广东实践》课堂上,她从“旁观者”变成了“参与者”。课程通过小组讨论、情景模拟、实践调研等多种形式,构建了师生双向互动的教学氛围,让思想交流更具深度。
“通过这门课,我对‘国家发展’和‘制度优势’的理解,不再基于口号,而是基于亲眼所见的广东速度、广东智慧和广东担当。”陆同学的心声道出了众多学生的感受。陈思铧表示,作为在广东长大的农学专业学子,她将以课堂所学为指引,用实干助力广东乡村振兴,让个人成长与时代发展同频共振。
回应时代需求的思政教育创新
广东为何要倾力打造《走在前列的广东实践》这门思政实践课程?这门课程的诞生,既是对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的坚决贯彻,也是破解思政课教学难题、构建“大思政课”新格局的主动探索。
思政课的首要任务是推进党的创新理论入脑入心。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亲临广东视察,两次参加全国人大会议广东代表团审议,为广东发展把脉定向、掌舵领航。总书记对广东系列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广东的具体化,是广东改革发展的根本遵循。
《走在前列的广东实践》课程的核心目标,就是把这些重要精神系统转化为教学内容,让青年学生真切感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真理力量和实践伟力。通过10个专题的系统讲解和6条实践线路的实地体验,引导学生深化对党的创新理论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和情感认同,进一步增强“四个自信”。正如陈金龙所说:“广东的实践是党的创新理论的生动载体,我们要让学生在学习广东实践中读懂中国道路。”
长期以来,部分思政课存在理论与实际脱节、内容抽象枯燥、吸引力不足等问题,导致学生“到课率”高但“抬头率”低。广东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新时代以来在经济高质量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科技创新等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为思政课提供了最鲜活、最丰富的素材。

《走在前列的广东实践》课程精准把握这一优势,让思政课从书本走向社会,从课堂叙事变为实践体验。课程选取的案例都是广东大地上发生的真实故事,比如,广州永庆坊的城市更新、潮州广济楼的文脉传承、广汽埃安的科技创新等,让学生感受到“国之大者”就在身边。这种“用身边事讲大道理”的方式,打破了思政课与现实生活的隔阂,让抽象理论变得可触可感、可信可学,有效破解了“道理讲不透、学生听不进”的教学难题。
《走在前列的广东实践》课程的推出,是广东构建“大思政课”新格局的又一重要举措。课程汇聚了社会各界资源,搭建了广阔的实践平台,推动思政教育从单一课堂向多元场景延伸,从学校教育向社会教育拓展。通过“研习南粤”主题实践活动、百校联百县助力“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等,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实现了“知行合一”的育人目标。
系统创新成领跑全国的密码
《走在前列的广东实践》课程的成功,只是广东思政教育领跑全国的一个缩影。多年来,广东始终把思政课建设摆在教育工作的突出位置,以制度创新为引领、以课程建设为核心、以师资锻造为支撑、以一体化建设为抓手,构建起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思政教育体系,多项成果在全国推广。
2015年,广东率先建立高校党委书记、校长每学期上第一堂思政课制度,这一创新举措被写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在全国推广。2018年,广东又将这一制度拓展至全省中小学,累计逾10万大中小学党组织书记、校长走上思政讲台,发挥了示范引领作用。

为压实工作责任,广东将思政课建设纳入高校党建工作考核、办学质量与学科建设评估核心指标,构建起“省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总协调、省教育厅主抓、各部门协同联动”的工作格局。先后印发《广东省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行动计划》《关于加强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的若干措施》等政策文件,加强顶层设计和政策供给,为思政教育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
在实践育人制度方面,广东创新推出“百校联百县”行动,组织两批次共125家高校院所与86个县(市、区)结对共建,引导广大师生积极投身中国式现代化的广东实践;暑期“研习南粤”主题实践活动组织师生沿着总书记视察广东的足迹开展沉浸式学习,让思政教育在实践中落地生根。这些制度创新形成了长效机制,推动思政教育持续走深走实。
广东持续深化“大思政课”体系建设,形成了“必修课+选修课+专题课+课程思政”的铸魂育人课程体系。截至目前,已打造推广思政课优质课例624项,认定课程思政改革示范课程479门、示范课堂686个,构建起覆盖各学段、各学科的思政课程矩阵。
“办好思政课,关键在教师。”广东坚持“引”“育”“用”并重,打造了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思政育人队伍。截至2025年8月,全省高校专职思政课教师达8394人,师生比约1:344;专职辅导员16068人,师生比约1:181。其中,本科高校专职思政课教师具有高级职称的占35.77%,具有博士以上学位的占43.86%,队伍结构不断优化。
在培养培训方面,广东建立了高校马院院长、宣传部长、学工部长研修机制化,新任思政课教师、辅导员岗前培训制度化,骨干队伍专题培训常态化的“三化”培训体系。通过粤桂琼赣滇五省区高校思政课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联赛、高校辅导员素质能力大赛等平台,以赛促教、以赛促研,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广东白云学院张龙龙、华南农业大学韩谦、广东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袁诗蓓等一批青年教师,正是在比赛中成长起来的教学骨干,多次斩获国家级、省级教学奖项。
在政策激励方面,广东率先推进思政课教师、辅导员职称评审单列指标、单设标准、单独评审;在南粤优秀教师评选中对思想政治教育申报人选予以适当倾斜;在“广东特支计划”教学名师遴选推荐中,将思想政治领域支持人选名额单列,极大激发了思政教师的工作热情和职业荣誉感。同时,设立11个高校思政课区域协同创新中心、29个思政课名师工作室、5个国家级名辅导员工作室,孵化培育一批又一批高素质教师。

文、图 | 记者 何宁
羊城晚报·羊城派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