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河源市和平县热水镇,一座座农房披上“客家新衣”,沿热水河展开一幅岭南风情画卷;在惠州市惠东县白盆珠镇,绿美生态小公园里孩子们在涂画墙前嬉戏,长者于林荫下休憩……这些焕然一新的乡村景致,背后是惠州学院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师生们一次次实地调研、一笔笔规划设计、一砖一瓦共筑乡土的缩影。
自“双百行动”实施以来,惠州学院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充分发挥学科专业优势,组建由教授、博士、青年学子组成的多支服务团队,深入惠东县、和平县的乡镇村落,以“规划引领、艺术赋能、技术支撑、党建铸魂”为核心模式,推动城乡风貌整体提升,探索出一条“校地共建、实践育人、成果反哺”的乡村振兴特色路径。

精准把脉,系统提升乡村风貌
学院紧密结合地方实际需求,组建“双师双能型”教师牵头、多学科学生参与的专项服务团队。在和平县,团队跨越12个镇、15个村庄,开展农房现状深度调研,累计参与师生70人次。基于实地数据,制定《河源市和平县农房微改造设计指引导则》与《新建农房设计图集》,创新提出“客家元素光伏坡屋顶”“装配式传统挂件”等低碳技术,推动绿色农房建设。
重点示范项目落地于热水镇旅游线路交汇处,团队投入8万元共建经费,完成示范农房微改造,并超额完成沿河两处公产权农房施工指导。如今,热水镇农房已成为当地旅游风貌提升的标杆,相关成果受地方政府高度认可。
在惠东县,团队围绕白盆珠镇、平海镇、吉隆镇等地,开展绿美生态小公园提升、圩镇外立面改造、乡村景观带规划设计等项目,累计参与师生超200人次。白盆珠镇的“儿童友好型”绿美公园优化设计中,团队融入趣味通行路径、植物科普长廊、童趣垃圾箱等设施,显著提升公共空间品质,成为村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技术驱动,赋能精准设计与落地
团队综合运用无人机航拍、GIS数据分析等现代技术,实现精准调研与科学设计。在吉隆镇大华村、黄埠镇望京洲村,师生以墙为布,绘制超600平方米的“二十四节气”“红树林生态”等主题墙绘,将文化符号转化为乡村艺术景观。创作过程中,乡村孩子们也被邀请共同执笔,执笔共绘家乡,文化认同感在色彩交织中悄然生长。
此外,团队在白盆珠镇共和村、吉隆镇斗文头村启动景观规划,通过无人机航测与地形数据分析,精准识别风貌提升节点,为绿美公园、民宿改造等项目奠定坚实基础。乡村,正因技术的赋能而更具“设计感”。

党建铸魂,夯实人才与文化根基
学院始终坚持“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将党建活动拓展至项目一线,把专业实践作为育人阵地。学院党委与和平县热水镇、惠东县白盆珠镇两地党委签署党建共建协议,开展结对共建活动,并捐赠约1600册图书,助力乡村文化建设。
在项目推进中,党员师生带头深入田间地头,推动“三师下乡”服务,组织学生注册34支“百千万工程”突击队,其中1支为省级示范队。每到寒暑假,党员骨干等带领多支“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分赴多地,开展规划设计、美育科普等志愿服务,以青春力量助推“双百行动”落地。

成果丰硕,两年落地项目超10项
两年来,学院累计完成惠东、和平两地示范性落地项目超10项,学生团队在“第一届乡村创新设计大赛”“粤美乡村”风貌设计大赛中斩获多项省级奖项。基于项目实践,孵化2名惠州市杰出勘察设计师,支撑21名本科生完成高质量毕业设计。
目前,学院的服务模式已从惠东、和平复制至惠城区,并与区住建局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形成可推广、可复制的“惠院样板”。白盆珠镇的绿美公园、和平县热水镇的示范农房,已成为当地乡村旅游的“网红打卡点”,展现出高校智慧在乡村振兴中的强大生命力。
“高校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更是地方发展的参与者、推动者和赋能者。”项目总负责人、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院长蔡仕谦表示,学院将持续深化“双百行动”,以专业力量筑美乡村、以实践教学培育人才,为广东“百千万工程”和乡村振兴贡献更多高校智慧。
文、图|记者 李海婵 通讯员 卢霏霏 梁东瑶
羊城晚报·羊城派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