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4日是世界糖尿病日。您知道糖尿病和牙齿的健康也息息相关吗?糖尿病和口腔健康,尤其是牙周和牙体,是一对“难兄难弟”,常常相互影响,形成恶性循环。中山大学附属口腔医院专家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管理口腔健康不再是“小事一桩”,而是糖尿病整体治疗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糖尿病与口腔健康
为何是“难兄难弟”?

当血糖失控,我们的口腔会最先拉响警报。为什么高血糖会专门“攻击”牙齿和牙龈?

一、血糖失控,为何口腔先“遭殃”?

目前,牙周病已被广泛认为是糖尿病的“第六大并发症”。如果把口腔想象成一个“战场”

1. 防御系统被“麻痹”:高血糖如同让免疫系统喝了“迷魂汤”→牙周防御组织反应迟钝→难以应付原本能轻松清除的细菌;

2. 防护城墙被“腐蚀”:长期高血糖→侵蚀牙周血管和组织→细菌更容易入侵;

3. 敌方军团获“补给”:唾液和龈沟液中的糖分升高→为细菌送上“丰盛大餐”,加速繁殖;

由此可见,血糖控制不佳,等于同时削弱了口腔防御、助长细菌攻势,牙周健康自然难以保全。

二、蛀牙与牙髓炎,为何更爱找上糖友?

除了牙周,牙齿本身也难逃高血糖的影响。这主要源于三个原因:

1. 自身修复“变慢”:糖尿病患者唾液变少、变黏→细菌更容易在牙齿上安家;

2. 口腔环境“变酸”:高糖环境滋养了产酸细菌→加快破坏牙齿

3. 高血糖状态→机体免疫防御功能下降→口腔内细菌更容易繁殖、炎症反应更持久→蛀牙容易发展成牙髓炎、根尖炎。

糖友看牙
有哪些“特别提醒”?

了解病因是第一步,而糖友在踏入牙科诊室时,更需要一份专属的“就诊指南”。

1.治疗前的“通行证”:看血糖——如同开车前检查油表,进行牙周治疗前,医生必须了解近期的血糖控制情况,血糖稳定后才安排常规牙周治疗。

2.治疗时间的“黄金窗口”:建议将治疗安排在早餐后、服用降糖药1.5小时内进行,多次、短时,避免因长时间张口引起不适和血糖波动。

3.治疗过程的“微创原则”:以牙周基础治疗为主,减少软组织损伤,慎用含肾上腺素的局麻药;

4.更紧密的“复查哨所”: 糖友的牙周复查频率需高于常人(建议每1-3个月一次),防范牙周问题复发。

打破恶性循环
糖友如何“双管齐下”?

打破恶性循环的关键,在于将“护牙”与“控糖”置于同等重要的位置。这份给糖友的实用指南,帮助您主动出击,守护双倍健康。

一、清洁牙缝,糖友的“必修课”

对于糖友而言,仅靠常规刷牙远远不够,清洁牙缝是控制牙周病的重中之重,推荐配备“清洁三剑客”:

1.牙线(每日必用) 清除牙缝菌斑最经典有效的工具,如同给牙缝“搓澡”,能彻底刮除隐匿的菌膜。

2.牙缝刷(牙周病患者的福音):如果牙周病已导致牙龈萎缩、牙缝变大,牙缝刷的清洁效率更高。它形似微型刷子,能轻松深入牙缝清洁侧壁,建议由医生帮助选择合适尺寸。

3.冲牙器(有力的辅助):借助脉冲水流,有效清除软垢和食物残渣,尤其适合佩戴牙冠、牙桥或种植牙的患者。

此外,可遵医嘱使用含氯己定等抗菌成分的漱口水辅助控菌。请记住:漱口水只能“助攻”,不能替代牙线或牙缝刷的机械清洁。

二、防大于治,将风险挡在门外

“治”不如“防”,预防是糖友应对口腔问题最经济有效的策略。

1.日常习惯筑牢防线:坚持使用含氟牙膏,保证早晚刷牙各一次,每次至少3分钟。晚间刷牙后,务必使用牙线或牙缝刷进行深度清洁。

2.稳定血糖是基石:严格控制血糖,口腔环境才稳定,牙齿自然更安全。

3.饮食上“嘴下留情”:减少摄入甜食和高碳水零食的频率,从源头上减少细菌的“粮草供应”。

4.定期检查是“安全锁”:至少每6个月进行一次口腔检查和洁牙。如果血糖控制不佳,或已出现牙龈出血、牙齿松动、口腔干燥等症状,建议每3个月复查一次

最后请记住:控糖与护牙,不是两道并行线。管理好您的血糖,就是在投资牙齿的健康;呵护好您的口腔,也是在为血糖稳定助力。

【指导专家】

杜宇:中山大学附属口腔医院牙体牙髓病科副主任,副主任医师

宁杨:中山大学附属口腔医院牙周病科副主任,副主任医师

文|记者 朱嘉乐
通讯员 陈伟洋 郝丽丽 王心怡 徐正阳

责编: 校对: 审签:
版权申明

羊城晚报·羊城派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