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8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研究联盟第四次学术会议暨“红色文化及其国际传播”研讨会在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举行。会议由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研究联盟与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联合主办,并获得多家重要机构支持。来自全国数十所高校、科研院所的200余位专家学者,围绕红色文化的内涵挖掘与国际传播路径等议题展开深入研讨。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党委书记石佑启在致辞中强调,本次研讨会是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和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的一次重要学术实践。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形成的独特精神标识和宝贵精神财富,其国际传播有助于向世界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为全球治理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国智慧。

红色文化国际传播的价值与路径
与会专家从多角度论证了红色文化国际传播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靳诺认为,红色文化中蕴含着“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的深层逻辑,是塑造国家形象的重要资源。她强调,要让红色文化真正实现从“走出去”到“走进去”的转变,必须创新传播理念、内容与方式。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王炳林从宏观策略层面提出,红色文化国际传播应立足共同价值重构内容,创新载体与场景,构建多元协同机制,并注重文化差异与本土化表达。
华南师范大学教授陈金龙以红色文化的国际传播“何以必要”和“何以可能”立题。他指出,传播红色文化是建构政党形象、塑造国家形象、传播中华文明、增进国际理解的必然要求,而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传播技术的发展为其提供了现实基础。
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研究的深化与创新
在精神谱系研究方面,学者们致力于探讨理论体系的完善与研究方法的创新。
武汉大学教授丁俊萍以大别山精神为例,深入解析了其核心内涵与时代价值,强调了地域精神与伟大建党精神的内在联系。
西南交通大学教授何云庵反思了当前研究中存在的不足,提出要在研究成果的学术性、队伍的专业性、资料的代表性和方法的整体性四个方面下功夫,特别要处理好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共性与每种精神所具有的鲜明的个性之间的关系。
重庆师范大学教授孟东方将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国际传播视为系统工程,指出其面临文化差异、西方话语霸权等挑战,提出了内容创新、话语表达、渠道拓展、机制健全等解决方案。
技术赋能助力红色文化国际传播
面对数智时代的新语境,如何借助科技力量提升红色文化传播效能成为讨论热点。
山东大学教授臧秀玲指出,数智技术可通过精准触达与立体化记忆赋能红色文化传播,但也要应对传播样态固化、价值认知折扣等挑战。她提出,要以多元表达、共性传播与科技创新提升红色文化产品的感染力。
南京师范大学教授李前进聚焦人工智能的赋能作用,阐述了AI如何推动红色文化传播实现“实起来、活起来、准起来、智起来、热起来”的转型目标。他认为,人工智能的技术优势和整合能力可以有效弥补传统传播的不足。
本次研讨会汇聚了红色文化研究的前沿观点,不仅在理论层面深化了对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认识,也在传播策略与技术应用上提出了创新思路。推动红色文化国际传播需要构建协同创新机制,既要深入挖掘精神内涵,又要创新表达方式,让红色文化成为沟通中国与世界的重要桥梁。
文 | 羊城晚报记者 张晗
图 | 主办方提供
羊城晚报·羊城派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