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的一切对我来说超级棒!”11月10日,俄罗斯莫斯科外国文学图书馆的斯米尔诺娃·奥莉加·伊娃诺夫娜在参观完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广东省古籍保护中心)(以下简称“中图”)后,由衷地发出赞叹。

11月10日、11日,莫斯科中国文化中心组织的俄罗斯古籍修复专家参访团先后到访中图、中山大学图书馆、广东省博物馆,就“文化遗产作为跨文化对话的基础——俄中文化遗产保护策略”项目进行深入交流。

广东多家机构列入参访名单

参访团介绍,2010年起,全俄外文图书馆牵头组织俄罗斯文化部《基于国际文化对话基础上的文化遗产——俄罗斯和其他国家的保护战略》项目,旨在促进文献文物保护领域专家的专业联系和交流。

至今,该项目已在包括奥地利、白俄罗斯等15个国家成功举办,参与的全俄境内专家达到350人之多。

2025年,在中俄文化年框架下再次实施此项目。中俄两国作为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国家,在文化资源保护和应用方面发挥着战略引领作用。来自俄罗斯的“艺术家-修复专家”们对中国同行的文献保护经验了解不多,此次交流将为今后在古籍防腐和修复方面开展长期合作奠定基础。

羊城晚报记者了解到,本次项目的参与人员是来自俄罗斯国家级和地区级图书馆、博物馆、档案馆相关文献保存、珍本善本中心有关防腐和修复方面的顶尖专家,包括全俄艺术科学应用中心、国家历史博物馆、国家文学史博物馆等俄罗斯重要机构。

参访人员此行要拜访广州、北京重点文化机构的古籍修复中心,其中在广州的包括中图、中山大学图书馆、广东省博物馆等文化机构。

中图能被俄罗斯参访团列入拜访名单,显示出该馆在古籍保护方面的卓越能力和成效。该馆副馆长潘咏怡向俄罗斯参访团介绍,广东省古籍保护中心承担全省古籍保护工作的组织和协调,包括古籍、地方文献和民国文献的典藏、阅览、保护、开发、研究和征集等。

该中心的古籍藏量位居华南之首,其中178部善本古籍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藏有丰富的广东地方文献、涵盖方志、族谱、粤人著述、孙中山文献、报纸、期刊、舆图等,是国内最具规模的广东地方文献中心。

中俄专家热烈探讨古籍修复

俄罗斯参访团兴致勃勃参观了中图的特藏展览厅和文献修复室,并就古籍修复等专业问题与中国同行进行了热烈探讨。

在中图特藏展览厅,参访团成员参观了“匠心递承 芸帙延年——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古籍修复成果展”,在一件件展品前驻足、细赏、提问,深刻感受中华古籍修复技艺的魅力。

展览现场,无酸乳胶、淀粉、白芨等修复材料,白度仪、色差仪、ph检测仪、水分仪等专业仪器,压铁、毛刷、棕扫等修复工具被分门别类陈列在展示柜中,引起参访团成员的赞赏和羡慕。

俄罗斯莫斯科外国文学图书馆文献修复与保护中心高级修复专家希洛娃·伊丽娜·阿列克桑德罗夫娜告诉记者,中图对修复用具和修复资料的有序整理和陈列令她印象深刻,她希望未来她所在的修复中心可以借鉴中图的做法和经验。

在中图文献修复室,参访团成员近距离体验中图古籍修复师们的工作日常,深入了解中国古籍修复的精细工艺。

在工作台前,中图的古籍修复师为俄罗斯专家现场演示古籍修复流程,引得俄罗斯专家纷纷拿出手机拍照。他们拿起古籍修复师的用纸,依次传递,用手抚摸,细细查看;还通过翻译,询问如何去除古籍的霉斑,或修复古籍上的虫洞。俄罗斯专家不时竖起大拇指,为中国同行点赞。

被俄罗斯专家“围观”,中图的古籍修复师们表示,也从俄罗斯同行身上了解到不少修复知识。

中图古籍修复师、副研究馆员孙玉东谈道:“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有一位俄罗斯修复师问了我关于红蓝墨水遇水化开,怎么样固色的问题。我解释,目前我们馆是采用干修的方法。社会上也有一些固色的其他方法,但会腐蚀纸张,所以我们单位不用。俄罗斯修复师告诉我,他们也不用腐蚀纸张的方法。他们的修复理念跟我们一致,任何修复方法都不能破坏文献本身。”

值得一提的是,俄罗斯参访团在修复成果展观看了修复工具,又在修复室亲自上手体验,大赞“好用”。于是,在参观结束后,俄罗斯参访团直奔越秀区文德路店铺,采购了一批棕刷、竹启子等中国式的装裱修复工具,满载而归。

此外,俄罗斯参访团还参观了中图外文图书阅览室,这里专门准备了“双重奏:俄罗斯文学中的现实棱镜与浪漫光谱”专题书刊荐读展。

列夫·托尔斯泰、费奥多尔·陀思妥耶夫斯基、亚历山大·普希金……俄国作家的头像展板依次排开,下方摆放着俄国文学作品。一位浅金色头发的俄罗斯女士从展架上拿起一本中文版的《马雅可夫斯基选集》,翻开书页,用手指触摸着错落排列的汉字,与周围朋友交流。

阅览室还传来俄罗斯歌曲人声,电子屏正在播放着广州学子演唱俄罗斯歌曲的画面。熟悉的旋律瞬间引起俄罗斯专家的共鸣,他们围看屏幕,跟着哼唱起来。

邀请中国同行赴俄传授经验

11月11日上午,俄罗斯参访团还访问了广东省博物馆,参观该馆的文物保护科技中心以及相关展览。中俄专家围绕文物保护修复相关理念和技术问题展开深入交流与探讨,双方希望未来进一步拓展技术交流与合作。

对于本次交流,中图副馆长潘咏怡告诉羊城晚报记者,俄罗斯参访团介绍的古籍修复经验,对中图来说也很有启发,“我们馆藏也有西文古籍,它们与汉文古籍的修复在用纸、装帧技术等方面有很大差别,俄罗斯同行给我们带来了一些新的想法。”

“中国与俄罗斯的古籍修复技术也有相异之处,我们正好通过交流来互通有无。”俄罗斯莫斯科外国文学图书馆图书馆学与专业交流中心副主任斯米尔诺娃·奥莉加·伊娃诺夫娜也表示,希望可以从中方专家这里获得古籍修复的方法指南,并翻译成俄语供我们的专家参考;同时也欢迎中方专家来俄罗斯交流研讨,开展古籍修复的讲座。

中图馆长方家忠认为,此次交流让双方都增进了对彼此的了解,深入探讨文物和文献的保护、修复技术技艺。这不仅为双方今后在中俄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务实合作奠定基础,更为构建跨文化、跨学科的文献保护知识体系作出重要探索。

文、视频 | 记者 黄宙辉 李娇娇 何文涛 通讯员 张毕佳 江泽炼
图 | 方嘉 祖巍

责编: 校对: 审签:
版权申明

羊城晚报·羊城派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