枫叶似火,湘江如练。11月12日,2025中国新媒体大会在湖南长沙开幕。

本届大会以“智能聚力 系统变革”为主题,由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湖南省人民政府联合主办,包含开幕式暨主论坛,内容创新论坛、财经传媒论坛、技术应用论坛、青年论坛、国际传播论坛、社会责任论坛、“新闻+”论坛等7场平行论坛以及2025中国新媒体技术展、“强‘四力’促深融”专题培训班、“马栏山时间”文创活动、“马栏山新媒体之夜”沉浸式互动活动等6场主题活动。

大会聚焦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为媒体行业带来的深刻变革,描绘新媒体未来发展的崭新蓝图。

在11月12日上午举行的大会主论坛上,中央主要新闻单位、地方新闻媒体负责人等共聚一堂,探讨内容创新与技术创新路径。

人民日报社副总编辑徐立京认为,当系统性变革进入“深化”新阶段,意味着更高水平、更深层次的新要求新标准。在她看来,媒体要如“水”、如“岛”、如“山”。她表示,把握未来,媒体如“水”。这个“水”,就是智能互联时代“万物皆媒”的基础与底层——信息流与语料。只要建设好高质量的“水源”,便能以无形而化生万物。明晰定位,媒体如“岛”。对各端号要分类施策,找准定位,突出特色,精耕细作,让受众在信息的茫茫大海中可见可感可及。凝聚民心,媒体如“山”。主流媒体当奋力打造一座座由内容精品构筑的“文化山脉”和“时代峰峦”,以突出的思想性、鲜明的新闻性、独有的收藏性,切实履行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职责使命。

如何让有着94年发展历程、带着最深厚传统的国家通讯社焕发新活力?新华社副社长霍小光表示,要全面提升采编人员特别是年轻一代的调查研究能力,使新闻报道从现场观察得来、从田间地头得来,做到直抵现场、直抵真相、直抵本质、直抵人心。并探索新一代人工智能革命浪潮下的业务新模式,融合生产引擎“采编助手”,建设“全球雷达”舆情态势感知系统。此外,还要建立起策采编发传“快”的机制、“好”的机制、“新”的机制,强化全球到达覆盖。

“守正创新,纵深推进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是主流媒体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唯一出路。”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副总编辑范昀分享了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的经验做法:推动全媒体内容移动化、智能化便捷生产;深化全媒体思维,实现各类媒介形态聚合反应,视频音频多模态交相作用;提升国际传播效能,不断创新方式方法向国际社会讲好中国故事。

2025年的火热话题离不开“苏超”。江苏省委宣传部副部长胡连生分享了“苏超”的“破圈”传播经验。他表示,激活发展动能需促进人文经济融合,探索文化赋能经济社会发展机制,有效激活地域文化市场化、产业化潜能;汇聚传播合力需加强跨界协同,推动政府权威发布、媒体专业宣传、企业场景融入、自媒体大众传播同向发力、同题共答;立足主流价值引领,坚持正能量前提下的大流量,用大流量澎湃正能量,真正将内容“流量”转变为发展“增量”。

“全面拥抱AI,打造智慧媒体”,湖南广播电视台台长龚政文表示,湖南广电要通过系统性变革探索新内容、新赛道、新技术、新传播、新商业,最终打造一个新芒果。他表示,要打破舒适区,构建新生态;打造新引擎,做强新业态;坚决走出去,开辟新空间。在他看来,能否建立新的商业模式,攸关主流媒体的生死存亡。芒果的新商业战略,就是要将高品质内容IP,从过去单一渠道、局限品类的一次性消费,依托IP后链路的深度开发,转化为全域高频、动态渗透的生态价值“富矿”。

“舒适区等不来好办法,观潮人比不上弄潮儿”,在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的浪潮中,新民晚报社直播部主任晏秋秋认为,坚守新闻理想的媒体人不能缺席,“好的赋能”是专业精准,要用老百姓的话,说老百姓的事。

“作为新时代的融媒记者,我们不仅要记录基层,更要赋能基层。”湖北省孝感市孝昌县融媒体中心记者王虹回望自己在基层新闻一线11年的经历,她表示,新闻的生命力,永远扎根在基层的沃土中。

当日主论坛“压轴节目”则是在场嘉宾共同观看《未来头条》。随着未来世界里的“记者”,人型机器人和数字人走上舞台,一场关于生物人、数字人、机器人“未来头条得看谁?”的讨论展开,引人思考。

中国新媒体大会自2018年起已举办六届,如今大会已成为团结引领新闻及其从业人员,推动媒体深度整合发展和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的全国性权威平台和年度行业盛会。

今年,大会设立的中国新媒体技术展,包括智能媒体新生态、智媒技术新应用、数字文创新消费等展区,共同呈现媒体数字化转型的前沿技术矩阵、场景化解决方案及“文化+科技”产业生态。

文、图 | 记者 王丹阳

责编: 校对: 审签:
版权申明

羊城晚报·羊城派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