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第十届中国数据新闻大赛暨首届AIGC应用大赛(全国决赛)及第三届“新一代人工智能信息传播与社会治理”主题论坛在北师香港浸会大学(BNBU)落幕。

赛事吸引了来自全国300余所高校的约1400支队伍参赛,最终约400支队伍晋级全国决赛。经过激烈角逐,30支队伍获得中国数据新闻大赛一等奖,10支队伍获得AIGC应用大赛一等奖。北师港浸大学子表现优异,荣获数据新闻大赛一等奖2项、三等奖1项,AIGC应用大赛二等奖2项。
作为全国高校数据新闻领域规模最大、级别最高的赛事,中国数据新闻大赛自2015年创办以来已连续举办十届,见证了新闻教育与行业发展的深度融合。赛事品牌创始人、武汉体育学院新闻传播学院院长陈积银表示,本届作品在选题、技术与表达方面均有突破,体现出青年群体对国家战略、社会议题的关注与回应。

北师港浸大党委书记、副校长(行政)毛亚庆指出,大赛不仅是新闻教育的集中展示,更是青年学子以创意与技术参与社会议题的重要平台。评委代表、安徽大学教授李小军认为,参赛作品普遍呈现出选题聚焦科技与民生、技术融合AI与数据可视化、表达兼具理性深度与人文温度三大特点。
在获奖作品中,北师港浸大罗小雅团队的《文化之光,为谁点亮?》通过分析十余座城市在公共文化资源数量、可及性与使用体验上的差异,揭示了结构性公平问题,并评估了现有政策的实际效果。该选题源自学校义工课程中的实地调研,体现了学生将社会观察转化为数据表达的能力。
为回应生成式人工智能(AIGC)技术的快速发展,本届赛事首次增设AIGC应用大赛,鼓励参赛者探索技术与新闻融合的创新路径。北师港浸大协理副校长黄煜表示,AI虽可模拟语言与逻辑,但无法替代人类对真实世界的体验与意义的建构。
同期举行的主题论坛聚焦AIGC、数字人、深度伪造、智能舆情等前沿议题,邀请来自北京师范大学、吉林大学、南京大学等高校的专家学者展开深入探讨。与会嘉宾普遍认为,新闻传播教育应在“数据驱动、智能赋能、人文引领”中寻找平衡,推动学科在智能时代持续发展。
本届赛事的举办不仅展示了高校新闻教育的创新成果,也为推动新闻传播学科与人工智能技术的融合发展提供了实践平台。
文 | 记者 钱瑜
图 | 受访者供
羊城晚报·羊城派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