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中小学的春秋假,在争议中走向了现实。11月12日—14日,佛山的孩子背上行囊,成为广东首个全市范围试点中小学春秋假制度的“幸运儿”。广州部分中小学也开启了跨市或跨省的秋假之旅。这不仅是孩子们的快乐假期,更是教育改革的创新之举。

说实话,春秋假政策出台之初,各方是有顾虑的。家长担心请假难,学校扛着安全风险,老师顶着额外工作量。但真正的教育从来不局限于课堂,孩子们需要走进广阔天地、在真实世界中学习。
本次,广东的学校拿出了三重方案:一是学校统一的校外研学;二是家长自主带娃旅游;三是校内托管。
换位思考学校的风险:平日孩子在学校摔一跤都可能引来家长投诉、索赔,万一孩子在旅途中磕了碰了怎么办?再想想老师和学校额外增加的工作量:路线规划、招投标旅行社、设计玩学结合、应急准备方案、每天向家长报告行程……如果不是真为孩子成长好,谁愿意这么劳心劳力、担惊受怕?按部就班“躺平”在学校不香么?所以,我们实在应该珍惜那些甘冒风险、克服困境带孩子们远游的学校。
笔者还注意到,广州市玉岩中学的秋假有61名学生选择了家庭自由行。这61个家庭,代表了更应该被鼓励的育儿观——不再满足于学校组织的“标准化”研学套餐,勇敢扛起“定制化”大旗,避开“寒暑假扎堆游”,在最美的天气高质量陪伴孩子去最美的地方。
对家长来说,学校的研学固然省心,但“大锅饭”终究难调众口。自由行给了家庭充分的自主权,让旅游真正服务于“我的娃喜欢什么”,而不是“大家都在看什么”。这场旅行从“被动跟随”升级为“主动规划”,爹妈是导游,娃是VIP游客,共同谱写独一无二的家庭记忆。
当然,光有学校和家长的“孤军奋战”还不够,还得靠制度的“神助攻”——企业允许员工灵活调配年假;学校也需要更多的“政策护身符”,让家长和老师可以更轻松地带孩子走向“诗和远方”。
给春秋假一点时间,让它成为大人送给孩子们最好的人生课堂——在路上,见天地,见众生,见自己。
文丨蒋隽
羊城晚报·羊城派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