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觉得‘高质量发展’只是新闻里的概念,走进现代化企业亲眼看到智能制造、数字经济的落地,才真正理解了这几个字的重量,在学习过程中我也变成一个小小的‘研究员’。”暨南大学2025级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缪雨桁上完《走在前列的广东实践》课后分享道。作为广东深化思政课改革创新的标志性成果,这门课程自2025年秋季学期在全省高校全面开设以来,迅速成为暨南大学师生追捧的“热门课”。这门打破传统思政课模式的课程,以“理论+实践”的创新设计,让宏大叙事变得可亲可感,让广东发展实践成为滋养青年成长的生动教材,在潜移默化中培育学生的家国情怀与责任担当。

用实践让理论“沾泥土带露珠”

“思政课的生命力在于‘知行合一’,必须跳出传统课堂框架,在理论与实践的交汇点上实现立德树人目标。”暨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魏传光教授在谈及课程设计初衷时强调,这是课程构建的核心思路。

据介绍,《走在前列的广东实践》课程聚焦新时代广东改革发展成就,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广东的实践转化为教学资源。课程于7月19日正式启动,每次2课时,共计10课时1个学分,首季课程面向番禺校区2025级内招新生开设,覆盖法学院/知识产权学院、信息科学技术学院等13个学院,惠及约2600名学生。

为保障课程质量,学校以马克思主义学院为主导,专门成立“思政课实践教学教研中心”,组建专业教学团队负责10个专题的理论授课与社会实践。学期伊始,教研中心组织集体备课会,围绕“广东实践”核心专题深度“磨课”,反复打磨教学内容与方法,确保课程内容精炼、路径务实。

“现实是鲜活的、真实的,也是最有解释力的。”魏传光表示,课程创新推出“改革先锋线、科技创新线、南粤文脉线、绿美广东线、魅力湾区线、共同富裕线”6条实践教学路线,带领学生沿着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的足迹,深入粤港澳大湾区和粤东、粤西、粤北,在行走中感受理论的实践伟力。这种设计让理论“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有效增强了青年学子对党的创新理论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和情感认同。

侨校优势与互动模式激活课堂

作为百年侨校,暨南大学在思政课程实施中充分考虑学生背景差异,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教学模式。形势与政策教研中心主任王高贺教授负责生态文明建设模块教学,他坦言:“我们不仅备教材,更备学生,要让不同背景的学生都能理解广东实践的意义。”

针对本地学生与境外侨生的认知差异,课程采取差异化教学策略。对本地学生强调纵向比较,通过今昔对比展现生态文明建设变化;对境外学生则采用横向比较,在与不同国家的对比中展现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王高贺举例:“讲低碳出行时,我们会讨论广州电动车管理这种师生都关注的话题,容易引发共鸣。”

 为避免思政课“说教感”,本次课程创新采用“课题承包法”,让学生成为课堂主角。王高贺介绍:“提前布置社会焦点问题,由学生自愿组队承包研究,展示形式灵活多样,没参与承包的同学可以随时发问,强调生动性和思辨性。”这种模式打破了教师“独角戏”的传统,让课堂成为师生共同的舞台。

课堂上的“忆苦思甜”环节成为经典场景。王高贺引导学生回忆身边生态环境的变化,从幼时污染的河流、雾霾天气,到如今清澈的河水、新鲜空气,学生们在分享中真切感受到自己是生态文明建设的见证者、参与者和受益者。

从案例共鸣到行动自觉

“上完课总意犹未尽,希望能增加课时。”2025级会计学专业学生丁禄雅来自西北,这门课让她对广东发展有了全新认知。在改革开放专题分享中,老师结合蛇口工业区“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创业故事,讲解广东从“先行一步”到“走在前列”的政策演变,让缪雨桁直呼“眼前一亮”。

在绿美广东实践研学中,学生们行走在越秀、海珠、天河等区的绿道上,亲身感受生态文明建设成果。有学生在分享时说:“以前路过只觉得风景好,上完课才知道,每一段绿道都是广东可持续发展的生动注脚。”这种实地体验让理论知识变得可触可感,课堂“抬头率”和“前排率”显著提升。

小组讨论环节常常碰撞出思想火花。围绕“广东在改革开放中的窗口作用、试验作用和排头兵作用”,同学们从不同视角分享见解,有人结合科技新区案例谈创新驱动,有人聚焦基层治理讲民生改善。丁禄雅所在的小组曾模拟为广东建设建言献策,探讨环境治理和老旧小区改造方案,她表示:“这不仅锻炼了表达能力,更让我们学会用实际视角思考社会问题。”

课程中,教师金句频出,引发学生深度思考。魏传光强调“教育的生命力在于知行合一”,王高贺则常对学生说:“思政课最大目的不在期末考试考了多少分,而在于有没有将知识点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这些话语让学生对思政课的意义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魏传光透露,学院下一步计划持续拓展实践基地、联动政企资源,为学生提供更丰富的实践素材。针对教学中遇到的教材内容丰富性与教学时间有限性的矛盾,课程团队已形成解决方案——强调抓住课程特点,突出实践,重点讲述广东实践中最突出的亮点和特色,以课堂亮点带动学生课下自学和实践,实现思政课堂与社会课堂的融合。

文、图丨记者 陈亮

视频丨记者 陈亮 实习生 陈子纯 黄子瑶 黄炫超

责编: 校对: 审签:
版权申明

羊城晚报·羊城派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