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18日,全球华语高中生步韵和饶宗颐诗词创作大赛颁奖典礼在北师香港浸会大学举行。作为北师香港浸会大学(BNBU)建校20周年系列活动之一,此次大赛自5月21日启动后,得到了全国多所高中的支持,吸引了286份参赛作品,参赛选手来自内地、港澳,以及海外多个国家,生动展现了选手对饶宗颐诗歌美学价值与哲学思想的多元理解。最终,44篇作品脱颖而出,分别获得一二三等奖、优秀奖和积极创作奖。

国学大师饶宗颐是享誉海内外的学界泰斗,毕生致力于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其学术贯通中西,在甲骨文、经学、敦煌学、古典文学等多个学科领域有重要贡献;并工擅诗、书、画、琴等多种艺术,其诗词创作融通古今、独树一帜。本次大赛面向全球高中生,旨在弘扬饶宗颐治学精神,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推动大学与中学联动共育文化新苗,创新中华文化传播形式,助力文化出海。
“‘选堂遗韵:全球华语高中生步韵和饶宗颐诗词创作大赛’是一场专为华语高中生设立的诗文竞赛。这不仅是一场才情的比拼,更是大学与中学合作的‘启蒙’与‘接引’。”颁奖典礼上,北师港浸大校长、中华文化传播研究院院长陈致教授表示,“不论同学们是否获奖,你们都是中华文化这条奔流不息的长河中的一滴水。因为你们的加入,这条长河更加波澜壮阔。”

随后,现场嘉宾和评委为获奖选手颁奖。此次大赛共颁发一等奖2篇,分别是深圳实验学校高中园邹蕙瞳创作的《浣溪沙·珠海暮春》、汕头市潮阳第一中学李茵潼创作的《夜坐次选堂先生韵》。二等奖12篇、三等奖8篇、优秀奖12篇、积极创作奖10篇,以及诗意校园奖。获奖选手来自内地多个省市自治区,香港、澳门,以及越南等国家和地区。“这次北师港浸大把饶先生最精髓的诗词以比赛的形式呈现,让我十分感动。”在现场,饶宗颐先生之女、饶学联汇创会会长、饶学研究基金永远会长饶清芬勉励学子们,“希望青年学子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延续中华文脉。”

“参加这次诗词大赛不仅是一次与全球的少年诗人进行诗艺切磋的宝贵机会,更是一场向国学大师饶宗颐先生致敬的精神之旅。长期以来默默耕耘的成果终于被看见、被认可,这份肯定让我倍感温暖与鼓舞。”一等奖获得者李茵潼表示,自己平常在诵读中积累文言词汇、句法以及典故,同时主动向各地诗友请教交流,弥补自身知识体系的短板。此外,李茵潼还表达了自己对北师港浸大的喜爱:“这是一所学术氛围浓厚,多元包容,以人为本,让人充满期待与希望的大学。”
澳门培正中学教师张柏恩此次也带队来到了现场。据他介绍,澳门培正中学在此次大赛中共有6位学生获奖,成果颇丰,显示出学校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极投入。“学校在中国语文课程中开设诗词专题,我带领同学诵读、创作,在浸润式的环境中学习中华诗词;我们也鼓励学生把自己的诗歌作品与绘画、动画制作等艺术手法来呈现;我们还会鼓励同学们将自己的作品公开发表。”张柏恩表示,本次大赛是一个非常好的展示平台,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以赛促学,以奖促创,更在审美能力、文化认知和综合素养方面产生长远影响。
复旦大学附属中学语文教师丁鸣代学生前来领奖。她表示,学校从高一开始结合语文教材开展读诗与写诗活动,鼓励学生创作旧体诗或现代诗;高二则结合戏剧类课文组织戏剧节,学生自主编写剧本、参与演出,在实践中提升文学素养与综合能力。“无论文理科,诗词都能激发创造力与人文情怀。在AI时代中,人的情感表达和诗意体验更显珍贵,手工书写、真情流露的诗歌创作仍旧不可替代。”

大赛评审委员会主席,全国中华诗词学会理事、香港诗词学会常务副会长,香港珠海学院中国文学系系主任董就雄教授还在现场用粤语深情朗诵了饶宗颐的作品《芳洲词社启》。他指出,本次大赛为“步韵和饶宗颐诗词创作”,对高中生来说难度较大,但仍产生了众多佳作。本次大赛吸引了众多外国选手参加,故特设“积极创作奖”予以鼓励。“今天的诗歌创作应现代性与实用性并存,包括人工智能、中外节日等主题皆可入诗,这样才能让诗歌保有鲜活的时代生命力。”董就雄进一步指出,中国传统诗词具有悠久的历史,并且在日本、韩国等国家依旧有较强的生命力,诗词具有国际交流价值,有助于彰显中华文明的独特生命力与文化自信。

据悉,来自全国26个省(区、市)的考试院、中学代表见证了此次颁奖典礼。本次大赛由北师港浸大中华文化传播研究院、香港大学饶宗颐基金会、香港浸会大学饶宗颐国学院、香港大学饶宗颐学术馆之友主办,孙少文基金会、潮商会、中山大学饶宗颐学术艺术馆、饶学联汇协办。参赛者可从《望海》《寄港中琴友》《浣溪沙·其十·新柳吐秀,初日相映,作黄金色,夹路依依可怜》《浣溪沙·其一·春晚》四套试题中任选一套或两套,模仿饶宗颐诗歌韵律和格式,按照特定的韵脚创作。
文、视频|记者 孙唯 实习生 邝思羽 通讯员 周庭怿 任泉
图|学校提供
羊城晚报·羊城派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