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字经济时代浪潮下,智能财务与大数据审计的发展,正显著改变注会行业的人才需求方向。在此背景下,惠州学院经济管理学院(以下简称经管学院)与惠州市注册会计师协会(以下简称注协)联合开办的“智能财务与审计卓越班人才班”(以下简称卓越班)应运而生。
校行企携手共育人才,搭建起“象牙塔”直通“行业职场”的桥梁,破解传统教学与行业实践的“时间差”“技能差”,精准培育适应时代发展需求的高端复合型财务审计人才,为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的人才培养提供了“惠院样本”。

锚定行业需求,推动“育人”与“用人”同频共振
“卓越班的课程设计紧贴行业发展需求,学的跟工作要用的不脱节,感觉自己提前站在了职场的起跑线上。”这是卓越班学生们普遍的直观感受。
破解高校人才培养“供需错位”难题正是卓越班诞生的初衷。为此,不同于传统课程的开设,注协深度参与了该班的课程体系设计,结合学院的育才目标,牵头组织十余家本地会计师事务所负责人共同研讨设计,精准锚定新时期对行业人才素质、能力的需求,设计了《数字化在审计中的应用》《以数治税》《政府采购审计》《内部控制及测试》《职场礼仪与沟通》等课程,推动“育人”与“用人”同频共振。
值得关注的是,卓越班在倾力传授专业技能的同时,也将职业道德与诚信教育摆在重要位置,专门开设《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规范》课程,着力培养德才兼备的行业接班人。
探索真实场景式教学,打通职场“最后一公里”
为确保将卓越班办出实效,注协统筹行业人才资源,筛选出一支由经验丰富的注册会计师精英人才组成授课团队。他们将一线业务案例搬进课堂,把执业中遇到的问题转化为教学案例,并且每门课都以“课堂理论+事务所实训”一体化教学模式,让学生接触到真实的职场情境,同步提升学生的专业知识与实践技能。目前校企双方依托真实案例已联合共编20多个教学案例,为日后开展案例式教学提供了丰富素材。
今年暑假期间,多家会计师事务所面向卓越班学生开通“绿色通道”,优先提供22个实习岗位。这批学生得以深入业务一线,实现了从“旁观者”到“参与者”的角色转变,为未来职业发展奠定基础。
“进入卓越班,最大的感受就是能接触和学习到那些以前从未涉及过的知识。更宝贵的是,每次去事务所都有不一样的新鲜体验,从一开始连凭证、底稿都没见过的懵懂,到现在看底稿时能主动提出自己的疑问,我们的成长看得见、摸得着。”23级财务管理1班同学钟佩怡如是说。她还表示,在卓越班学习,不仅可以解决学习上的问题,在未来的职业发展规划也能获得答疑解惑,受益颇深。
“六位一体”全方位合作,打造校行企协同育人新范式
开设卓越班是经管学院与注协深度合作的一个缩影。自双方2023年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以来,坚持党建引领,打造基地共建、师资互聘、课程联授、案例共编、论文共导、活动联办“六位一体”协同育人新范式。学院邀请市注协旗下会计师事务所业界专家担任兼职教授(副教授)、专业咨询委员会委员和毕业论文行业导师,定期召开财务审计专业论坛和人才培养研讨会,组织财务管理和审计学专业学生赴会计师事务所开展专业见习和专业教育,汇聚行业资源和专家智慧深度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着力打造沉浸式实践教学体系,确保人才培养目标、课程内容、毕业论文等与行业需求紧密对接,持续为惠州注会行业输送高素质财务审计人才。
“这是一次校行企协同、产教深度融合的生动实践,从社会和行业需求源头抓起,实现了‘理论+实训+见习+实习+就业’全链条式人才培养,真正实现了校行企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合作共赢,不仅打造了财务审计人才培养新范式,而且有力推进了学院审计学科建设,为申报建设审计专硕奠定了扎实基础,实际效果超出了预期。” 经管学院院长李普亮表示,下一步双方将持续加大力度共建惠州智能财务与审计教育基地,深入总结开办卓越班的经验做法,继续探索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德才兼备人才的新路径,为大湾区输送更多适应新时代需求的财务审计新生力量。
文、图|记者 李海婵 通讯员 李普亮
羊城晚报·羊城派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