哨声响起,青春集结!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以下简称“十五运会”)在粤港澳三地举办期间,4.5万名身着“碧青绿”衣服的“小海豚”,恰似逐浪而生的灵动浪花,奔涌在赛场内外的每一处角落。他们以多语种服务架起沟通桥梁,在朝出暮归的坚守中传递温情。

广东奥林匹克体育中心内,“志愿者之家”时常传来欢声笑语,各高校共青团在此匠心打造的“小海豚思政工作坊”,创新构建“理论研学+场景体验+价值践行”的三维课程体系,让志愿服务成为思政育人的鲜活载体。青年志愿者们在十五运会志愿服务中,学思践悟、知行合一,让青春理想在奉献中生根发芽,让志愿之光在粤港澳大地上璀璨绽放。

党团员集结成队:
困难时刻的“坚强后盾”

党团引领聚合力,青春建功显担当。十五运会的赛场内外,党团组织如坚固堡垒,为志愿服务注入强劲红色动能,成为“小海豚”们最可靠的“坚强后盾”。

红韵铸魂,四维育人润初心。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以党建带团建,火速成立志愿服务临时党支部与团支部,在“小海豚”思政工作坊构建“宣·读·学·评”四维育人体系。在“每日30分钟·志愿伴我行”读书活动中,党团员带头分享思政经典与志愿故事,书香涵养初心“先锋10分钟·榜样照我行”领学环节,往届优秀党团员志愿者事迹照亮前路;“每日一星·闪耀十五运”评选里,一枚枚徽章见证坚守荣光。4大类21种“全运记忆+校庆荣光”专属福利与党员志愿者徽章交相辉映,让红色信仰愈发坚定。

风雨考验,硬核担当显本色。深圳职业技术大学的250名“小海豚”,在风雨考验中彰显坚守。他们肩负航海、车辆等群众比赛服务重任,从运动员检录到赛场维护,从媒体协调到嘉宾接待,以专业姿态筑牢赛事保障线。其间,超强台风“桦加沙”突至,4天赛程压缩至2天,叠加清晨6点集结的通勤挑战,强降雨导致积水漫入赛场,志愿者们义无反顾冲向一线:张金秀带领记分小组在积水中凝神协作,朱万兴、刘昊楠等冒雨清场、协助调设备,雨水浸透衣衫仍迎难而上。最终,他们高效保障十余场赛事圆满落幕,交出“零延误、零投诉”的硬核答卷。

先锋领航,初心如磐践使命。广东技术师范大学志愿服务队成立临时党支部,学校党委书记王兵为临时党支部出征授旗并讲授思政课。33名学生党员化身各业务处室小组长,U18男子排球赛事期间,清晨六点多运动场地训练服务成员便奔赴一线。完成当日任务后,得知观众服务处人手紧张,党员组长带领组员主动多站一班岗,转战引导岗位,缓解现场压力。虽然有点疲累,志愿者们却由衷表示:“能为国家盛事出一份力,再累也值得。”

理论赋能,青春接力传薪火。作为思政课主讲人,华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全国青马班学员林石兰将理论光芒照进现实。从U16女足测试赛至今,她主持了两场“小海豚思政工作坊”,与伙伴们分享交流志愿者的故事:欧阳溁从贵州册亨支教老师变身志愿者之家的“守护者”,苟佳嘉带着西部计划的磨砺成为全运“推广员”……她们带着在偏远地区锤炼的奉献精神回到湾区,奏响“木铎金声”精神的最美回音。

思政课新花样:
脑洞大开的“成长乐园”

谁说思政课只能正襟危坐?“小海豚”们施展创意魔法把“故事会”“读书分享会”玩出新花样。融入共创课堂、共编教材的巧思,志愿服务成为“行走的思政课”,有趣、有料、更有温度。

来自中山大学的澳门籍志愿者黄俊瀚与伙伴姚正诺,直接搭起“粤讲粤亲切”的趣味小课堂,教大家用粤语说“早晨”“加油”,用方言送赛事祝福。

“这不只是一堂普通的思政课,更是三地青年面对面、心贴心交流的珍贵时光。”黄俊瀚感慨地说。更巧的是,他在开幕式港澳观众区服务时,竟偶遇澳门中学同窗,这场猝不及防的“全运奇遇记”让他直呼:“湾区融合原来这么真实、暖心!”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的“趣味思政乐园”更是把快乐值拉满。400多平方米的志愿者之家藏着16种解压妙方:插花、积木拼搭解压又治愈,“星语星愿”情绪树洞贴满暖心便签;“以画换花”,用随手涂鸦就能换来明艳向日葵,瞬间扫空疲惫;超燃的多语言诵读大赛更是吸睛无数,让思政学习在欢笑中入脑入心。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则解锁“沉浸式思政”新体验。志愿者们深挖越秀山体育场的红色故事,编撰《场馆红色基因学习手册》;把志愿服务过程中的精彩瞬间和感人故事转化为《在最平凡处见最青春的光》《这么近那么美,欢迎来到天河北》等系列微课视频,让思政教育更接地气、更具活力。

“小海豚思政工坊”还推动288名志愿者就地变身为宣讲员,让赛场内外的动人故事与思想回响走出场馆、触达更多人。这一创新探索被纳入广州市十五运会志愿者骨干培训课程,为高校赛会思政育人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样本。

青春“升级”记:
从“小白”到“全能达人”的蜕变

“您好,这边请,小心脚下台阶!”“小海豚”们在十五运会开幕式现场织就了一张温暖高效的服务网,用满分微笑与硬核专业,点亮了这场盛会的文明之光,让线上线下亿万观众记住了这群青春的面孔。

2950名广州高校志愿者组队“开挂”,一口气包揽19项开幕式服务:引导观众、解答疑问、氛围暖场、嘉宾联络……每个岗位都见证着青年的热血与担当。

华南理工大学方丹芸站足6小时依旧活力满格,跟着会歌蹦跳带动全场嗨翻,堪称现场“气氛组天花板”;华南农业大学陈婉馨带着三军仪仗队的“细节控基因”,反复踏勘场馆抠细节,把精准刻进骨子里;广东工业大学的陈海琛守着外场岗位,虽错过演出盛况,却笑着坦言,能为精彩出份力就超幸福。

港澳小伙伴的加入,更让这场青春奋斗充满惊喜与感动。暨南大学香港志愿者林丹蓥对接港澳嘉宾,从初时紧张到后来从容自信,深深读懂“粤港澳是心大家庭”的内涵;香港中文大学肖妍馨从香港社区志愿赛场,一路闯到全运大舞台,直呼:这是难忘的成长升级。

还有那些超燃的成长故事,个个戳中泪点又热血。华南师范大学胡博主动请缨从内场调至外场,每日暴走三万步,鞋子磨破仍笑意盈盈,用脚步丈量责任与担当;华南师范大学郝惟一从十四运会的演职人员,凭着一股不服输的韧劲,转型成十五运会的“文创设计师”;足球少女张舒婷告别赛场战袍,完成从运动员到志愿者的蜕变——原来每一次志愿服务,都是“自找苦吃”的成长升级,以“志愿之名”奋斗的青春最闪亮。

文丨记者 黎秋玲
图丨受访者供图

责编: 校对: 审签:
版权申明

羊城晚报·羊城派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