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1日,“数智时代的共识建构”公益广告创新发展学术会议在广州暨南大学番禺校区举办。会议由暨南大学、广州华商学院、广东省广播影视协会、广东省广告协会联合主办,中国广播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中国广告协会指导,中国广播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中南学术研究基地、中国广告协会广播电视融媒体工作委员会协办,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广州华商学院数字传播学院承办。来自复旦大学、中国传媒大学、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学等海内外22所高校及社会各界的130余位嘉宾齐聚,围绕数智时代公益广告创新路径与共识建构展开深度研讨。会议开幕式由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广州华商学院数字传播学院院长张晋升主持。

暨南大学番禺校区管委会执行主任、党委副书记潘启亮提到,暨大新闻传播学科获教育部A级评价,进展突出。针对数智时代主题,他指出公益广告应发挥“社会黏合剂”作用,促进群体连接、弥合分歧、凝聚共识。

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教授支庭荣回顾了暨南大学广告学专业自1994年正式招生以来,作为华南地区广告教育先行者所取得的成就与育人成果。支庭荣指出,在数智技术深刻重塑传播生态的今天,公益广告亟需超越单纯的信息传递功能,努力成为凝聚社会价值共识的桥梁。他希望以此次会议为契机,通过深入交流共谋公益广告的未来发展路径。

中国广告协会会长张国华在致辞中从行业全局出发,深入剖析了当前公益广告领域面临的现实挑战。他指出,目前存在公益广告投入不足、政策落实缺位、广告公司因经营压力导致公益创作乏力等问题。

广东省广播影视协会会长曾广旺强调,技术创新应与社会责任深度融合,并表示协会将支持构建开放、协作的公益广告生态。

广东省广告协会会长陈钿隆指出,数智技术为公益广告带来智能创作与精准传播的新机遇,同时也带来情感表达弱化、信息碎片化加剧共识构建难度等新挑战。协会将探索公益广告与区域经济融合发展的实践路径。

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广告学系教授吴来安在会上分享了《2024年中国公益广告事业年度报告》的核心发现,并指出当前行业在AIGC等技术应用层面虽取得一定突破,但优质作品供给仍然有限,公益广告的高质量发展仍面临挑战。

主旨演讲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学界理论分享,由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广告学系教授杨先顺主持。

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陈培爱指出,智能化趋势下,公益广告需要强化内容建设、提升创意质量,以传播创新推动学科发展;武汉大学教授、《新闻与传播评论》主编姚曦提出公益广告社会功能分析框架,系统梳理其演变逻辑;华南理工大学教授段淳林强调技术赋能与伦理挑战并行,建议从“算法思维”升级至“模型思维”,提升传播效能;复旦大学教授、《新闻大学》常务副主编朱春阳认为,当前共识构建正在从理性说服转向情感沟通,媒体应保持开放姿态并强化信任资源;上海外国语大学教授姜智彬回顾公益广告叙事范式变迁,指出智能技术将深化共情连接,但需警惕伦理风险。

主旨演讲的第二部分为业界实践分享,由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广告学系教授吴来安主持。

主旨演讲的第三部分为前沿范式解析,由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广告学系教授林升梁主持。

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广告学系教授杨先顺,以《如果排出的二氧化碳可以被看到》为例,从广义论证理论视角剖析视频公益广告多模态说服传播机制。他指出该理论可突破传统说服传播研究瓶颈,结合社会文化语境与论证规则,通过可视化呈现、视觉对比等多模态手段,层层递进传递减碳理念,助力公众提升环保意识,为公益广告说服传播研究提供新视角与实践参考。

文丨记者 陈亮 实习生 黄麒臻
通讯员 万富裕 张雪婷 党艺灵
图丨活动方供图

责编: 校对: 审签:
版权申明

羊城晚报·羊城派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