懂得“执生”的广东主持人
2018-10-11 23:11 羊城派 原创
“执生”是种风格,更是种态度,代表广东主持界探索新事物的勇气,也象征内地主持风格的重大转型,而且一直持续至今。

文/羊城派记者 龚卫锋

视频/羊城派记者宋金峪

上世纪80年代,内地尚未有“主持人”的概念,业界把“司仪”称为“报幕员”,广播学院科班出身的报幕员,正襟危坐地念着节目串词,男声浑厚有力,女声响亮清脆。

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香港的流行文化,包括影视、音乐、文学作品等,逐渐走进广东百姓的日常。老百姓不但开始模仿香港明星的穿搭、谈吐,就连语言也受到影响。

1981年,广东有了内地第一档“大杂烩式”综艺节目《万紫千红》,“报幕员”终于被“主持人”取代。当时,广东人喜欢模仿香港人,用“执生”表达随机应变之意;这词随后被谭国治、钟新宁等第一代综艺节目主持人用上了,有段时间,常见台上两个主持人,一个问另一个接下来该说啥,对方往往笑怼:“执生啦!”

魏冬青(右)当年主持《一周要闻追踪》

向香港主持人学习说话,风格随和亲切

在广东广播电视台播音员主持人管理委员会秘书长魏冬青的记忆中,小时候家里会架设“鱼骨天线”收看香港的电视节目。那时,魏冬青最爱看方太教煮菜,“当时还没有主持人的概念,没想到电视上这个老太太能当‘播音员’,还边做菜边说话,那么和蔼可亲。”

魏冬青上大学后,接触了播音主持,开始研究内地与香港主持风格的差异:“当时内地主持人都是居高临下地我说你听,但香港主持人会用‘是不是这样’的反问句式和观众互动交流。”这种方式拉进了与观众的距离,香港电视主持人在做节目时,常会讲一些琐碎的、似乎和节目无关的话,比如天气如何、心情如何。

“鱼骨天线”帮广东电视人打开新世界,他们在学习香港节目模式的同时,也在学习香港的主持风格。

当时主持《观众之友》栏目的谭颖受访时,曾模拟在一个春雨绵绵的夜晚主持节目时的开场白:“你瞧,现在这种阴雨绵绵的天气真令人头疼,你想和朋友出去散散步、谈谈心也不行了,是吗?不过,这也不要紧,这种天气一过,就会出现艳阳丽日的了。现在,也不妨请你来一起参加我们的节目,好吗?”

当时,许多主持人都进行过这种触摸观众心情的尝试。

当时,香港主持人的言传身教也给了广东主持人很大帮助。《万紫千红》的主持人谭赞国记得,当年香港主持人何守信曾对他讲专业精神:“要尊重编辑的劳动成果,他们写出文字后,我们要把稿子念完,连口语词都念。

如果有时间,我们才可以自由发挥。”他还回忆,有一次何守信到广州做节目,指点了与他搭档的广东台女主持人很多主持技巧,比如如何拖时间不让观众察觉、如何说串词时自由发挥。

在不断学习中,广东主持人的风格逐渐形成。“上世纪80年代,与不少北方电视台相比,广东电视界的主持风格更加贴近老百姓。”谭赞国说。当时也涌现了一批自成风格的主持人,比如《体坛内外》的李伟健,《万紫千红》的谭国治、钟新宁,《开眼界》的田奉丽,以及侯玉婷、黄婉玲、黄旭、汤聪、叶振邦等。

粤语主持传播岭南文化,培育本土名嘴

因为语言同源,广东主持人学香港主持人,最开始是从说话方式学起的。任永全2003年开创了内地首个脱口秀节目《任讲唔嬲》,用地道的粤语,杂以民间方言、俚语,每期戏谑调侃,用10分钟“指点”天下事,草根、轻松、接地气的风格非常本土化。

“我尽量用民生话题,给予观众观点引导,也会留白。”任永全在节目中敢说敢评,妙语连珠,收放自如,开创了广东自成一体的“栋笃笑”风格。

任永全

探索之初,任永全也经历了摸索阶段的困惑与挣扎,他在同沈殿霞合作一台晚会时,感受了两地主持风格的巨大差异,“之前我们三番四次对好稿,但是一开机就和排练时不一样,她不停地说,随意发挥,但我们如果不按稿子讲就会被批评。”相当长一段时间,在与香港主持人合作粤语节目、晚会时,广东主持人通常会在自由发挥与排练要求之间反复权衡。

粤语主持也传播了粤语文化。“《任讲唔嬲》一时间衍生出很多民间俗语,例如任性唔嬲、任玩唔嬲、任饮唔嬲、任笑唔嬲、任食唔嬲……这些词的出现,证明粤语主持有群众基础,也有文化价值。”任永全对这桩事尤其自豪。

最近几年,广东业界极为重视传播粤语文化,除了“20岁”的《粤韵风华》继续传播南粤艺术外,教说粤语的答题益智节目《粤讲越掂》也很受欢迎,主持人阮星航在节目中粤语段子、典故信手拈来,不仅是主持人,更是传播粤语文化的专家。

阮星航(右)主持《粤讲越掂》

近年来,粤语主持也遇到了一些挑战——粤语交流的环境、粤语节目的需求都在减少,不少广东地区的大型庆典、发布会上,粤语主持人旁边必配一位普通话主持人“当翻译”。有一次任永全和搭档毛琳主持一个庆典,有人惊叹他们居然用粤语主持,这让任永全感慨颇多:“现在用粤语主持的几率真的越来越少。”

面对挑战,粤语主持人该如何突围?任永全的看法是:“本土主持人在轻松、幽默、亲民主持风格的基础上,还要打造岭南文化的特色。其次,必须要跨界,歌手能做主持人,主持人为什么不能做歌手?最后,节目应该以主持人作为核心去包装,才能发挥优势。”

魏冬青的思路与任永全相合:“今后会放大粤语优势,打造全媒体品牌的主持人。不少粤语主持人在本土很出名,都自带流量。”

不拘一格招募各路精英,打造个性品牌

上世纪80年代,广东台的主持人大多不是科班出身,而是从各行各业招募。

“谭国治之前是做电台节目的;钟新宁是广东曲艺团的;还有很多主持人以前是工人;而我是学纺织的。”任永全回忆起自己及同行的入行经历不无感慨。1989年,任永全是广州纺织中专的毕业生,当年广东台举办了首届主持人大赛,任永全在3000名报名选手中拔得头筹,随后开始主持让他崭露头角的《万紫千红》。

2014年,广东广播电视台主办、珠江频道承办了《全球粤语主持人大赛》。这次大赛被誉为粤语主持界的“奥斯卡”,曾志伟担任形象大使,任永全和第二届广东电视台主持人大赛粤语组冠军伍燕担任推广大使。比赛分成广东区、广西区、美加区、大洋洲区、欧洲区、东南亚区等全球八大赛区,在粤语圈引发轰动效应。

马志海

广东台的主持人招募不局限于科班,从来都是能者居上。除了通过司仪大赛招兵买马,魏冬青还介绍了其他形式:“一种是从播音员转成主持人,这种情况很常见。另一种是编辑、记者转主持人,这也是我们大胆的改革,像《社会纵横》这档节目,记者对事件更加了解,所以让他们坐到台前,成为‘记者型’主持人。”

广东记者转型主持人的代表就是马志海,入行当过记者、编辑,2005年起在南方电视台经济频道主持新闻评论类栏目《马后炮》,2008年他凭借这档节目获得了全国金话筒奖。

邓璐

魏冬青强调:“这几年,我们新招的主持人基本是名校毕业生,还有从外台调过来的优秀主持人。”

2012年,广西卫视主持人邓璐到中山大学中文系读博士,博士二年级时,邓璐放弃了广西的工作,从零起步,到广东台应聘主持人,先从英文访谈节目《Face time》做起。

广东台也大胆用人,让邓璐连担重任:2015年,主持全国首档社会行为观察类节目《你会怎么做》;2016年,登上央视春晚广东分会场;2018年,由她一手策划的科技访谈节目《邓璐时间》开播。

全能型主持人掌控节目,开发全产业链

广东电视事业发展的早期,节目创意活跃,条件却相当简陋,也因此诞生了“全能型主持人”一说。谭赞国回忆:“我做主持人,写稿、编稿、拍摄、后期都要参与,这也为我之后转型幕后,做策划、导演打下基础。”

任永全边当主持边做剧务的经历更加“辛酸”。“那时主持人非常稀缺,我们不但要播要闻、播体育、播财经,还要做一些专题性节目,甚至主持大型晚会。”魏冬青说。

上世纪90年代初期,广东台尝试将工种细分,主持人不必一人分饰多角。当时,《万紫千红》的领导让谭赞国在“主持人”与“幕后编导”之间作出选择,他选择了更感兴趣的幕后工作。

电视台对“全能型主持人”的要求也发生了变化,更强调团队意识与执行力。那时魏冬青和团队做了一档主持人对话式新闻节目《一周要闻追踪》,编辑一周内的重点新闻,两个主持人再在节目中交流。

“工作环境很简陋,周五录像,周日播出,两个主持人周四拿到稿件,坐在一起用自己的语言重新编辑、预演。”魏冬青指出,优秀的主持人会自觉参与到节目中,全面把控。

这种初探时期形成的工作习惯,此后一直影响着广东电视主持事业的发展。相当长一段时间,《马后炮》都是由马志海一个人搞定的,“我每天中午来台里,先看一看当天的新闻,花两三个小时写节目讲词,三四点钟进演播室,用一个多小时录节目;五点左右录完,休息一会吃个饭,晚上接着做《今日一线》的直播。”后来,台里给他配了两个助手,但职业习惯让他停不下来,核心部分依然自己操刀。

现在,广东出现了更多的学者型全能主持人,往往既是主持人,也是制片人。王牧笛是北京大学外交学专业硕士,2009年开始主持《财经郎眼》。

“王牧笛是自己做制片的主持人,所有节目的策划都由他亲自参与。”魏冬青介绍。

邓璐也是学者型主持人兼制片人,她不仅是中山大学博士,目前还在深圳大学博士后流动站做研究,今年播出的《邓璐时间》由她一手策划,“做这档节目,我打开了自己身上无数的开关,身兼数职——保姆、管家、调度、策划、市场、内容、新媒体、节目研发……”主持人转型制片已成为趋势,广东台很多主持人都成立了工作室,一边主持节目,一边研发节目。

对“全能主持”的需求,也延伸到了主持人全产业链的开发上,任永全主持脱口秀《任讲唔嬲》,不仅当时在《羊城晚报》开辟了专栏,更在2011年11月11日把脱口秀开到了天河体育馆,“一个人、一支麦就说了三个小时,一万人关注,开创了业界先河”。热心公益的任永全将那次演出的门票所得,捐给了老人院,他始终觉得:“主持人只做主持,是不够的。”

粤语节目回归初心之旅,更强调专业化

任永全坦言,在电视节目的初创阶段,“主持人的样板是挺直腰板、说话严谨,但观众看了香港节目后,对主持人提出要求:用亲和的方式,以老友聊天的方式来主持。”广东主持人的亲民感也给邓璐留下颇深的印象:“刚来时特别不适应,大部分主持人以讲粤语为主,但他们的综艺感和街坊感跟社会氛围是相融的。这种观众、主持人对亲切感的共同诉求,快速让我融入了广东的主持氛围。”

在主持人岗位30年,任永全见证了广东主持人“玩法”的变化:“随着观众选择变多,普通话节目压缩了粤语节目的发展空间,粤语节目越来越难做,观众对我们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任永全认为,发挥本土优势做粤语节目,是一次回归初心之旅。

当年观众对主持人最基本的要求是“去专家化”,不能有居高临下之感,现在则加上了“专业化”要求。

7年前,媒体评出“广州新四大名嘴”,分别是阮星航、马志海、何辉、宋嘉其。这四位主持人最大的特点就是在各自领域足够专业:阮星航是实力笑匠,段子信手拈来,素有“师奶杀手”之称;马志海专攻社会新闻,为老百姓说话,观点鲜明、犀利;何辉做体育节目,身为前香港足球队前锋,退役后解说足球节目非常专业;宋嘉其是歌手出身,近十年广东热门音乐综艺《麦王争霸》由他主持。

目前从事主持人管理工作的魏冬青,赞成将观众对主持人的要求量化。2016年,广东台针对观众满意度和需求做了调研,“观众对主持人提出的首要要求是有良好的职业规范和基本工作素养,第二是综合文化素养,第三是对事实的观点解读能力,第四是不能过度娱乐化。”魏冬青强调,打造明星主持人没问题,但得有基本规范、有思想,也要有正确的三观。

现在广东台对主持人有若干要求,比如,打破频道局限,从全台挑选新栏目主持人;完善评奖机制,参加一年一度的政府评奖,获奖情况与主持人的职称晋升挂钩。“自从有了这个考核,广东台每年得金话筒奖和各类奖项的人数激增。”魏冬青说。

【难忘时刻】

那一夜,名嘴们妙语连珠

2010年5月3日晚,一场名为《“四大名嘴——嘴对嘴”》的栋笃笑演出,在中山纪念堂举行。本土四大粤语主持人郑达、陈扬、何浩鹏、林颐首次集结,呈现了一台充满社会话题、电台轶事、名嘴小故事的演出。

当晚,中山纪念堂3000余座位上座率达九成,不少街坊在台下大呼“陈Sir”“达哥”“肥鹏”“林Sir”……这场演出是粤语名主持的真实写照,他们接地气、说“人话”,帮街坊表达观点,为老百姓带去欢乐和希望。

值得一提的是,这四位主持人,都是做电台节目出身,堪称广东粤语主持人最鲜明风格的代表。

郑达

郑达1984年进入广东广播电视厅工作,在电台曾“讲古”多年,有“古达”之称。1990年,郑达同时兼任广东电视台时尚、综艺类节目主持人,主持过《家庭百事通》《摇钱树》《相聚珠江》《粤韵风华》等节目。2005年起,郑达主持《今日关注》为他带来极大关注。

陈扬

陈扬是广东知名电台、电视台节目主持人,以言辞犀利、作风强硬、形象亲民、热爱广州而著称。

陈扬2004年起担任广州电视台新闻频道《新闻日日睇》主持人,该节目反映民意,关心民生,深受广州市民喜爱。

一段时间,广州街坊习惯了他在节目里的问好:“新闻日日睇,日日倾下偈。祝各位街坊每天开心。”

何浩鹏

何浩鹏是一位活跃于影视、主持、策划的全方位能手,拥有近20年电台、电视、广告“三位一体”的经营策划经验,历任省内多家主力电台的策划总监、节目监制等要职。

2007年,他主持的益智游戏节目《五年级插班生》在广东台播出,节目中小学生对他的尊称“鹏Sir”,成了广东观众耳熟能详的一个名字。

林颐

林颐1991年开始在广州电台主持节目,以《马路福星》驰名广州。1995年转入广东电台音乐台,先后主持《马路探长》《假日指南》《安民告示》等深受听众欢迎的节目。

1998年10月,林颐开始主持《天生快活人》,随后名声大震。2014年,林颐加盟广州电视台,接棒主持《新闻日日睇》,获得街坊热捧,而他表示:“从电台到电视,转变的是方式,不变的是真诚!”

来源 | 羊城派
责编 | 卢永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