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为一、张良、丁荫楠…这些优秀影人熔炼出岭南电影魂魄
2018-09-21 16:45 羊城派 原创
这些极富岭南特色的影片,呈现出广东的人文风貌,反映了广东人的务实和创新精神,也共同构成了“岭南电影”的艺术风格

文/羊城派记者 何晶
视频/羊城派记者 林桂炎

部分剧照提供/张海楠

1980年代,张良导演的电影《雅马哈鱼档》大获成功。其后,他拍摄了《女人街》和《特区打工妹》,与《雅马哈鱼档》共同构成“南国都市电影三部曲”。

同一时期,王为一导演的《三家巷》(上下集)公映,丁荫楠导演的《他在特区》引发争鸣,孙周导演的《给咖啡加点糖》获金鸡奖最佳摄影提名。

这些极富岭南特色的影片,呈现出广东的人文风貌,反映了广东人的务实和创新精神,也共同构成了“岭南电影”的艺术风格。(更多新闻资讯,请关注羊城派 pai.ycwb.com)

记录改革开放

张良:“特区打工妹成就了珠三角的经济腾飞”

1984年,《雅马哈鱼档》火遍大江南北,导演张良不断收到读者来信,希望他拍摄“姐妹篇”。

正在这时,《当代文坛》杂志发表了洪三泰的报告文学《中国高第街》,讲述高第街639户个体摊档,吸引了来自全国29个省市的经商者。

张良从中仿佛看到了一部电影的雏形:“高第街比《雅马哈鱼档》的龙珠街更繁荣,这些个体户的经商理念,也比阿龙、海仔前进了一大步。”

张良立刻找到作者洪三泰,邀请他一起写剧本。经过六次修改,1988年10月《女人街》剧本在珠影正式通过。

电影《女人街》剧照

当时正在试水改革的珠影厂,希望张良能寻求社会资金共同合作。刚刚崛起的健力宝集团一口答应,但要求必须挂名“联合出品”。

这种在今天已经习以为常的做法,在当年却是不允许的。“电影局规定影片只能由电影厂独资。制片主任精打细算,《女人街》的成本不能少于130万元。但厂长斩钉截铁地说不行,只能给80万元,多一分钱都不拍。”

张良至今仍记得当时自己激烈的思想斗争:想拍,可厂里不给钱;不拍,又实在不甘心。最后,张良接受了以80万元开拍《女人街》,并且以党籍作保证:“如果超了成本,就开除我的党籍。”

为了节省成本,张良再次起用非职业演员,包括男女主角、男女配角,片中百分之八十的演员都是第一次演电影。

和《雅马哈鱼档》一样,《女人街》也需要一条商业街。受限于成本,不可能完全靠搭建,张良想到一个主意:“在西湖路上造一条‘女人街’,白天商业街可以正常营业,晚上停业后借给我们拍戏。”

在广州市公安局和工商局的协助下,剧组在西湖路上成功搭了半条街景,做成“女人街”的主街。真实店面“凯莎琳时装店”没作任何加工,就变成了戏中女主角欧阳穗红的时装店;在对面的街道上,剧组布置了片中贺伟雄和白燕的“雄燕时装店”;隔壁的鞋店,则请来一家真鞋店按剧组要求作布置。

由于准备充分,原计划需要15个工作日拍摄,最后只用7天就完成了。

电影《女人街》剧照

创作《女人街》时,张良和妻子王静珠曾到珠三角一带采访,目睹成千上万来自贫困地区的打工妹在制衣厂、玩具厂工作。

“她们年龄很小,劳动时间很长,生活之苦让我们震惊,但也正是她们的奉献,成就了珠三角的经济腾飞。”

1990年元旦后,张良和妻子一起前往深圳。他们到工厂车间和打工妹攀谈,感受她们的喜怒哀乐。60天采访下来,笔记写满好几册,成了《特区打工妹》的剧本素材。

影片拍摄阶段,张良再次以开放思维做了新尝试。他请来北京电影学院一年级同个班的学生,出演片中的男女主角和配角;同时办了一期群众演员培训班,为影片提供群众演员。

在片中饰演“婷妹”的刘爽、饰演“方厂长”的邵兵、饰演“春花”的俞飞鸿……都是今天活跃在影视圈的知名演员。

1991年,《特区打工妹》被广播电影电视部授予“1989—1990年优秀影片奖”,并获得1992年广东省第四届鲁迅文艺奖。在著名电影史学家程季华看来,“这是一部编剧、导演、演员均好的戏,是张良最好的一部戏。”

电影《特区打工妹》海报

【呈现特区面貌】
丁荫楠:“将走在改革前线的建设者们放进影片”

在张良拍摄《雅马哈鱼档》的1984年,天津人丁荫楠正在筹备影片《他在特区》,这时他到珠影厂已近十个春秋。其时,深圳特区建设如火如荼,蛇口工业区率先尝试改革。

今天人们常说的“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正来自南山脚下。深圳以“令世界刮目相看的速度”前进,丁荫楠就将走在改革前线的建设者们放进了影片中。

他用了很多新闻画面和长镜头,第一次采用画幅1:2.35的宽银幕。“戏里的爆炸画面是完全真实的纪录片资料,当年的深圳到处在打地基、搞建设,那种惊心动魄的场面,几乎难以复制。”

丁荫楠说,“改革的春风把所谓的框框条条吹掉了。能把中国人的这种紧迫感和憋了多年的冲劲表现出来,电影就成功了一大半。”

丁荫楠

整个拍摄过程很顺利,团队合作也很愉快,但丁荫楠却说这是他不算太成功的作品。

“也许因为这是第一部关于特区的影片,人们还不熟悉特区的人和事,对特区的生活还有一定的误解,对这部作品也就很难有一个定论。”丁荫楠说,《他在特区》是一次非常好的电影创作实践,他尝试了“散文化电影”的手法,只用180个镜头就完成了全部拍摄,这也为他后来拍摄史诗巨制《孙中山》作了铺垫。

丁荫楠接到拍摄《孙中山》的任务后,既激动又忐忑。他对珠影厂厂长孙长城提要求,孙长城一口答应:“你怎么做,我都支持你!”

在中国电影史上,《孙中山》开启了重金拍摄史诗电影的先河。摄制组刚成立,孙长城就拿出6万美元,带着导演丁荫楠、摄影王亨里、美术闵宗泗、制片李榜金,沿着孙中山的革命足迹,从中山、澳门、香港到日本、洛杉矶、纽约走了一圈,访问相关人士,收集相关素材。

近30年后,2015年丁荫楠荣获广东文艺终身成就奖,他仍对当年这趟考察之旅记忆犹新,激动地对羊城晚报记者说:“只有深入一线生活,才有可能创作出优秀的作品。”

丁荫楠说,拍摄《孙中山》是一次意志力的考验:“厂里决定做这部片子时,80%的领导和职工反对,甚至有人嘲讽。我也是头一回拍这么大的片子,艺术上走的又是一条没有经验的路,心里不是很有把握。好几次觉得实在坚持不下去了,但一咬牙,又坚持了下来。”

丁荫楠

1986年,《孙中山》上映后备受好评,成为中国历史传记片的一次极具意义的新探索。该片获得第七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故事片、最佳导演、最佳男主角等九个奖项,同时获得第十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故事片奖以及广电部的优秀影片奖。 

【讲述都市情感】
孙周:“呈现年轻人在新时代文化冲撞下的困惑”

“当时的广东可以用三个‘乱’来形容——乱云飞渡、乱花迷眼、乱中取胜。”在岭南文化学者、中山大学教授黄树森看来,改革开放初期,内地大部分地区都还在实施计划经济,而广东却率先迈出了改革的步伐。

他认为,如果不是在广东,根本无法拍出《雅马哈鱼档》《他在特区》这一系列具有浓郁岭南风情和改革风貌的电影。

深圳特区的成绩诠释了何谓“乱中取胜”,而“乱花迷眼”,在1987年孙周导演的影片《给咖啡加点糖》和张泽鸣导演的《太阳雨》中可以观见。

《太阳雨》改编自刘西鸿的小说《你不可改变我》,孙淳饰演男主角,讲述时代变革浪潮中深圳青年的故事。《给咖啡加点糖》的故事发生在广州,孙周在片中融入了广告,还大胆加入迈克尔·杰克逊的舞蹈。

电影《给咖啡加点糖》剧照

有趣的是,拍完这部电影后,孙周自己也走进了广告业,接拍了中国第一个用胶片拍的广告,挣下第一桶金。

在1980年代开始快速发展的广州,年轻人对未来充满美好的憧憬,也有人开始对眼前的生活感到困惑。

孙周说:“《给咖啡加点糖》呈现的,就是在文化碰撞和衔接的时代背景下,年轻人夹在商业社会和旧有中国传统文化间产生的矛盾。”

片中,从事美术广告绘制的广州个体青年刚仔经济富裕,但内心空虚,他经常去歌厅狂歌劲舞,但过后又陷入强烈的虚无感。后来,一位逃婚到广州以修鞋为生的农村姑娘林霞闯进了刚仔的生活。刚仔让孤单的林霞获得了某种依靠,但在她的观念中,刚仔和自己不是一个世界的人……

《给咖啡加点糖》被视作最早呈现都市爱情的影片。生于1981年的青年影评人藤井谦毫不掩饰对这部电影的喜爱,他至今还记得影片给他带来的关于摩登都市的想象:

“这是我最喜欢的孙周导演的作品,不仅有上世纪80年代独具风格的表达,也紧贴当时年轻人的生活状态。导演把大都市的躁动,埋设在平稳的视听语言里,现代和传统撞出了韵味。”

电影《给咖啡加点糖》剧照

他还不无感慨地说:“电影里的上下九步行街有着别样的风情,是今天难以再找回的面貌。现在很少有地方风味这么浓郁的都市电影了。” 

【探索岭南喜剧】
王为一:“广东喜剧要体现广东人的气质和观念”

在南粤电影史上,已故的王为一是一个绕不开的人物。他是珠影第一任厂长、岭南电影的拓荒者,他导演的《三家巷》在中国电影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他也因此跻身中国百名名导演之列。

无论是《珠江泪》《椰林曲》还是《南海潮》《七十二家房客》,王为一导演的作品充满南国风情,岭南的建筑、服饰、民俗、戏曲,岭南人特有的语言、气质、家庭氛围、生活方式……一一呈现在他的影片里。

王为一的祖籍并非广东,但他有意识地在电影中树立岭南风格。1983年,已过古稀之年的王为一执导了喜剧片《阿混新传》,这距离他的第一部喜剧片《七十二家房客》已经过去20年。

电影《阿混新传》海报

而直到今天,《七十二家房客》还被电影史学家们津津乐道。张良导演回忆说:“他经常教育我们说:‘我们的电影为人民,电影终究是大众电影。’”

在他看来,王为一爱拍喜剧,“很大的原因是人民群众喜欢喜剧,他是站在群众当中,用自己的影片影响群众”。

1986年,王为一又开拍喜剧片《异想天开》。影片改编自张贤亮的小说《临街的窗》。

“读到原著时,我爱不释手、兴趣盎然,立即想要拍成一部新颖的喜剧片。但真正执行起来,却发现困难很大,因为这是一部题材和手法都迥异于一般的喜剧。”王为一曾如此回顾道。

影片的主人公是上海青年,由于通宵看武侠小说,起床晚了差点上班迟到。上班时,他魂不守舍,看着窗外电影院门口的电影宣传画出神。

恍惚间,他进入了一个离奇曲折的梦境:经理交给他一个去广州的任务……即使放在今天,这部影片也毫不过时。

年轻网友在豆瓣上评价说:“脑洞很大的国产喜剧题材,各种宅文化与迷影情结,在当时来看非常另类独特。”“现在的国产科幻电影和这部1986年的科幻电影比起来都弱爆了!”

直到80岁高龄时,王为一还和林书锦联合导演喜剧《不亦乐乎》。影片在1994年上映,获中国人口文化影片一等奖金爵奖。

王为一说过:“广东的喜剧,应该以广东人的气质、性格和思维方式,从广东人对周围事物和人生的特有观念,来挖掘幽默感和趣味,从而形成岭南喜剧的特色和特征,创造出广东喜剧独特的风格样式,丰富我国喜剧的艺术宝库。”

【银幕追光】难以忘记的还有这些电影……

根据《广东省志(1979-2000)经济管理卷》的记载,仅1986年,珠江电影制片公司出售电影版权获利润600万元。1987年,珠影全年总产值2269.42万元,利润近460万元。

1988年,珠影有26部故事片在25个国家和地区上映,有17部科教、纪录片被翻译成多种语言文字,在国外及中国港澳地区广泛发行,获利593万元。

“或许今天的年轻观众会认为这些电影过时了,但在当时却是‘先锋’的,也是带有时代印记的作品。”一位老珠影人告诉记者。

《与魔鬼打交道的人》

(导演:林岚)1980年

电影《与魔鬼打交道的人》剧照

这是一部早期的谍战片,由郭允泰、方化、初敏、朱曼芳等人出演。影片讲述中共地下党员于海涛化名张公甫,以商人身份活跃于上海,与国民党特务斗智斗勇,粉碎敌人的秘密计划。

《逆光》

(导演:丁荫楠)1982年

电影《逆光》海报

故事发生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廖星明是一名普通的造船厂钳工,在剧作家苏平的鼓励下,他坚持不懈学习文化知识,成为可塑之才。某日,廖星明邂逅了美丽女孩夏茵茵,两人坠入爱河。然而,夏茵茵出身于干部家庭,门不当、户不对,这段恋情遭到了上一辈人的强烈反对。但他们力排众议,携手走进了婚姻殿堂……

《乡音》

(导演:胡柄榴)1983年


电影《乡音》海报

胡柄榴以“田园三部曲”《乡情》《乡音》《乡民》著称影坛,并形成了他的平民导演风格。《乡音》的女主角,是李小璐的母亲张伟欣。张伟欣在片中饰演对丈夫百依百顺的农村妇女陶春,准确细腻的表演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影片获得了文化部1983年优秀故事片二等奖、第四届金鸡奖最佳故事片奖。

《商界》

(导演:胡柄榴)1989年

电影《商界》海报

影片由张丰毅、陈宝国主演,以改革开放为背景,展现了商业发展中的各种问题和矛盾,是较早呈现“商场如战场”的商业职场片。

《阿罗汉神兽》

(导演:刘欣)1989年

电影《阿罗汉神兽》海报

这是最早一部以纪委为题材的影片。影片讲述全国知名企业家程海清被群众举报,省纪委检察室主任石磊率联合调查组进驻调查,最终将程海清绳之以法。(更多新闻资讯,请关注羊城派 pai.ycwb.com)

本文参考书籍:

1.《当代岭南文化名家·张良》张良 王静珠 编著 广东人民出版社 2018年3月

2.《当代岭南文化名家·王为一》王为一 著 廖曙辉 编著 广东人民出版社 2016年10月

来源 | 羊城派
图片 | 资料图
责编 | 吕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