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8-22 22:23
文/羊城派记者 李焕坤 林诗妍
图/羊城派记者 邓勃
改革开放40年,来穗人员已成为广州经济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为广州经济社会发展写下辉煌的篇章。
截至今年5月31日,全市登记在册的来穗人员967.33万人,首次超过户籍人口,在这其中,年富力强且受过一定教育的来穗人员占其总量近九成,在户籍人口老龄化情况下,为广州贡献了人口红利。而每年暑假,他们的孩子就会过来享受团聚时光,这些孩子有一个特定的称呼——“小候鸟”。
但幸福团聚之下却有太阳照不到的阴影:因为父母忙于生计,“小候鸟”们常常从“农村留守儿童”转为“城市二次留守”,处于一个监护真空状态,小悦悦事件就曾让无数人痛心疾首。
城市的建设得益于来穗人员的贡献,让他们的孩子拥有快乐暑假,是城市的责任和义务。40年过去,我们欣喜地看到“小候鸟”在广州境遇的变化,广州这座城市,上至政府、下至民间,都在为“小候鸟”打造一个安全且有趣的乐园。
变化1:愈加丰富的暑期活动
7月16-27日,广州市海珠区举办为期半个月的“小候鸟”暑期班,周一到周五安排了各种有趣的课程,包括趣味英语、简笔绘画、阅读分享等。
“还是不懂事的年纪,把孩子放在家里实在不放心。你看看新闻,经常有孩子爬窗户摔下楼的,有私自跑出去找不着的,锁在家里,不是看电视就是玩手机,我和孩子他爸工作又忙,除了周末根本顾不上他,孩子也不是很开朗。”家住海珠区凤阳街的杨女士有些无奈。于是,当杨女士知道有暑期“小候鸟”班后,她第一时间报了名。一周的课程刚结束,杨女士见证了自己孩子的变化:从起初的不情不愿到如今每天都第一个到班级,从每天在家看电视、玩手机到如今回家完成手工作业和阅读计划,从每天沉默寡言到如今主动分享课堂内容……“现在只要每天上班前把孩子送到班里,中午下班后再去接孩子,下午孩子自觉在家完成手工和阅读安排,基本没了后顾之忧。特别感谢政府给我们提供这样的机会,让小朋友免费在暑期‘小候鸟’班开心快乐地学习、生活。”杨女士感叹地说。
不止海珠区,如今广州不少单位将“小候鸟”纳入关怀对象,政府部门多与企业、社会组织等联手开展各项活动,来充实“小候鸟”们的假期生活。8月13日,黄埔区开展关爱“来穗候鸟儿童”亲子活动,邀请来穗“候鸟”儿童参观民族企业和博物馆;8月8日,天河区会同广东省奥林匹克体育中心游泳馆举办“全民健身系列活动——游泳训练营”,邀请辖区“候鸟”儿童跟随世界冠军学习游泳技能;8月3日,花都区邀请辖内50名来穗人员及其子女一起参加“关爱来穗‘小候鸟’花都一日游”活动,孩子们参观了“小天坛”园玄道观、洪秀全纪念馆、石头记矿物园及广州曼谷园……从过去“城市二次留守”,在家等待父母,到现在拥有与城里小朋友不相上下的丰富暑期生活,不少小候鸟和记者说,以后还想来广州!
变化2:愈加多元的公益机构
2009年,两个刚结束高考的18岁女生,创立了公益社团——青草,希望能为广州的外来务工子女提供更多教育创新和学习成长的机会,9年过去,青草陪伴了广州10余条街道的4497 位流动儿童成长。“一开始很多学校不愿意与我们合作,觉得我们一群高中生,都是玩玩而已。但努力之下,渐渐地越来越多学校与我们合作,让我们给流动儿童做夏令营。”青草成立人之一向芯告诉记者,“但慢慢地我们也发现,受制于学生社团的形式,青草面临每年都会换新人、经验无法传承、机制也不够完善等问题,怎么让我们的项目走得更深更远,关爱更多的流动儿童,一直困扰着我。”
2012年1月1日,广州市宣布社会组织不再需要挂靠主管单位,可以直接到民政部门申请登记。是年,广州市社会组织雨后春笋般爆发,善心人纷纷成立社会组织,青草成为其中最早的一批。“那年我刚满20岁,去政府、银行办手续的时候,工作人员都说没见过我们这样的,还得请示下领导。”向芯笑着说。
此后,广州市社会组织保持稳步增长态势,数量年均增长9.7%。截至2017年12月底,广州市共登记注册社会组织7594家,其中,针对流动儿童这一群体展开关怀帮扶的社会组织力量让人不容忽视,有开展流动儿童家庭服务的小行星儿童友好实验室、服务于外来工及其子女的木棉社会工作服务中心、为一线服务机构提供教育基金的千禾社区基金会……数不胜数。这些组织的公益事业正一日千里地向前发展,为流动儿童提供多元多渠道的服务。
60名环卫工人和他们的“小候鸟”们乘坐双层观光巴士的方式游览越秀美景
变化3:“小候鸟”有了更多好朋友
8月16-19日,海珠区“阅读科普·融创未来”第二届夏令营活动举行。与上一届不同,今年为了更好地满足区内外来工子女暑期文化生活需要,同时促进本地青少年群体与“来穗候鸟儿童”的融合,该活动有一半的名额开放给“小候鸟”。11岁的胡晓柠就在这个夏令营上认识了两个本地朋友。“我们坐一排的,发现挺多话聊的,所以就玩在一起。”胡晓柠还告诉记者,自己每年暑假都会来广州,2016年也是因为参加活动认识了一个本地小朋友,到现在时不时还会打电话联系,“她会和我介绍广州好吃好玩的东西,等我过来,她还会带我玩。”13岁的江玮婷从小在广州长大,她告诉记者,并不能分清“小候鸟”和本地孩子。“直到晓柠说起她从清远过来,平时爸爸妈妈不在身边,我才知道她是‘小候鸟’啊。但无论是刚认识还是玩在一起,我觉得本地孩子和‘小候鸟’没什么差别。”
事实上,无论是政府、企业、民间公益机构,都越来越注意到孩子们互助的力量,他们不单单是提供一次活动,让“小候鸟”学习、玩耍,他们还提供一个机会,让“小候鸟”卸下心房,与城市同辈人交往。8月12日,越秀区组织广州本地学生牵手来自全国九城的“小候鸟”,“玩转”整条北京路。7月23日至8月17日,天河区石牌街与香港中文大学开展与你“艺启”夏令营青春期人际交往工作坊活动,近600名流动儿童、小候鸟及本地儿童、青少年参与了此次夏令营,没有地域的区分,孩子们像一家人一样度过一段美好的暑期时光。
改革开放40年,从陌生到熟悉,从枯燥到趣味,从单一到多元,“小候鸟”们的假期生活逐年精彩,他们欣喜地感受到父母在这座大城市年复一年的拼搏渐渐收获回报,也看见这座曾经让他们觉得难以融入的大城市,正张开双手试图拥抱与关怀,广州终于成为了他们的另一个游乐园,他们见证了这座乐园如何一砖一瓦璀璨至今。(更多新闻资讯,请关注羊城派 pai.ycwb.com)
来源|羊城派
责编|郑宗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