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向太阳!人类为何盯上了这个大火球?

2018-08-20 10:47

说天说地说新闻,解花解语解趣事

羊城派原创文本/夏杨

近日,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成功发射了帕克太阳探测器,这颗人造卫星将花7年时间飞向太阳。它的使命是,去到有史以来距离太阳最近的轨道上,开展对日冕的观测!

美国发射帕克太阳探测器 图/中新网

同样是在最近,中国科学家也公布了一个探测太阳的计划。不同的是,要发射一颗地球卫星,“躲”在地球的阴影里,利用“日食”原理观测日冕。这被称为“地掩天蚀”计划。

中外科学家的目标都是太阳。人类为何盯上了这个大火球?(更多新闻资讯,请关注羊城派 pai.ycwb.com)

“地掩天蚀”计划原理示意图 图/新华网

为啥要去太阳?

说到太阳,大家会觉得,再熟悉不过了。

人们都知道,太阳对地球很重要,它给万物带来光明;地球上所有的食物,也都直接或间接来自太阳光的孕育。

我们对太阳这么熟悉,还有必要专门研究它?并且,这个大火球挂在遥远的宇宙中,要研究它需要投入的费用,是真正意义上的“天文数字”!

太阳就是个大火球 图/视觉中国

其实,目前我们对太阳的了解非常有限,比如它为何会发光发热,有怎样的内部结构等,都还不太清楚。

因为不了解,太阳还给地球带来不少危害。比如太阳黑子活动旺盛时,强烈的太阳风会对电网、通讯、卫星、飞机、定位导航系统等造成损坏,甚至直接导致报废、瘫痪,同时也会对人类健康造成一定伤害。

为防范这样的灾害,人类需要对太阳的活动情况作出预报。然而要做到这些,其前提是要对太阳的活动规律、发生机理有足够的了解。

有时肉眼也能看到太阳黑子 图/视觉中国

为此,人类已经做过很多努力。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人类向太阳发射过多颗探测卫星,如苏联的质子号、宇宙号卫星,美国的太阳神号、先驱号、旅行者号探测器等。

1990年10月,美国发现号航天飞机将尤利西斯号太阳探测器送入太空,将人类对太阳的观测活动推向了新阶段。

尤利西斯号太阳探测器 图/新华网

最近,美国NASA斥资14亿美元发射的帕克探测器备受关注。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它与之前的那些探测器有明显的进步,其出发,有跨时代意义。

首先,帕克探测器的轨道距离太阳非常近,它直接进入了太阳的外层大气层。它最靠近太阳的轨道点距离太阳表面只有616万公里。这是人类发射的探测器靠近太阳最近的一次!

616万公里的轨道离太阳有多近?科学家做了个形象的比喻:假设太阳和地球距离是1米的话,那么帕克探测器与太阳的距离只有4厘米!

帕克探测器轨道离太阳更近 图/中新网

与帕克相比,之前人类的探测器最靠近太阳的记录是4343.2万公里。这是1976年美国发射的太阳神2号探测器创下的。且这个记录已经保持了42年之久!

帕克在它的轨道上,将以每小时72万公里的速度飞行,将成为移动速度最快的人造天体。当年太阳神2号的速度只有25万公里/小时。

以此速度,如果帕克探测器是在地球表面飞行,它用一分钟时间就可以从北京飞到纽约!

帕克探测器飞行速度惊人 动图/央视

还有哪些未知?

随着对太阳的观测和研究,人类发现更多奇怪的现象。这些疑问又吸引人类要进一步去了解它、研究它。于是有了更强烈的要飞向它、靠近它的冲动。

比如,目前科学家已经了解到,太阳从内向外分为光球、色球和日冕三层。光球是我们平常所见的明亮的太阳圆面,太阳的可见光全部由光球面发出。

光球表面一个重要的活动现象是黑子。黑子是光球上巨大的气流漩涡,在明亮的光球背景反衬下颜色显得黑暗,其实温度有4000℃左右。倘若把一个太阳黑子取出来,就可以发出相当于满月的光芒!

太阳结构示意图/资料图

色球是贴近光球的一层大气,平时看不到,只有在日全食时才能看到。这也正是中国科学家希望发射一颗地球卫星,躲在地球阴影里,利用“日食”原理观测太阳的原因。

在地球上看太阳,“日食”现象稍纵即逝,难以满足科学家的观测和研究需要。如果有一颗卫星,和地球公转同步飞行,稳定处在日地延长线上,就可以获得足够的“日食”观测数据。

“地掩天蚀”计划的“日食”原理 图/新华网

色球再向外,就是日冕。日冕位于太阳的最外层,属于太阳的外层大气。太阳风就是从日冕中向外发出的。

人们观测发现,日冕上分布着一些长条形或不规则形的暗黑区域,就像一个个黑洞,这就是“冕洞”。太阳风的带电粒子流就是从冕洞中喷射出去的。

帕克探测器就是要穿过太阳大气层,直接靠近太阳日冕。这是人类历史上最靠近太阳的一次!

日食时最容易观察日冕部分 图/视觉中国

通过前期的观测和研究,科学家发现一个奇怪现象,太阳的温度,竟然是从内向外逐渐升高的——光球顶部接近色球的地方温度约4300℃;到了色球顶部温度高达几万℃;再往外,到了日冕区,温度陡然上升到上百万℃!

就像“水往高处流”一样,太阳“外部更热”的现象违反自然法则,明显有悖常理,至今仍然困扰着科学家。

这,也正是帕克的使命,它将长途奔袭,飞向1.5亿公里外的太阳,去努力揭开这一谜团!

帕克号踏上“逐日之旅” 图/中新网

日冕区温度高达上百万℃,日冕外围也有1300℃以上,足以熔化钢铁,帕克探测器如何能在那样的轨道上飞行?这正是人类以前的太阳探测所不具备的技术含量所在。

帕克探测器有个高温防护罩,厚达11.5厘米,由特殊的碳复合材料制成,外面还有白色陶瓷反射层,且带有水冷却系统。帕克在轨飞行过程中,探测器处在防护罩阴影里,能始终保持28-29℃的舒适工作温度。

这,相当于人手放在烤箱中而不会被灼伤!

帕克的另一个使命,也是困扰人类的一大难题:为啥会有太阳风?太阳风有多高的速度?太阳风暴的原理究竟是啥?

帕克号具有专门的防高温构造 图/央视

神秘的太阳风

太阳风虽然叫做“风”,其实这只是一个比喻。地球上空气分子的流动产生风。太阳表面没有空气分子,却有比原子更小的基本粒子——质子和电子,它们流动的原理和和空气流动相似,因此得名“太阳风”。

地球上空气密度很大,每立方厘米有2687个分子;但在星际空间中粒子非常稀薄,每立方厘米只有几个到几十个粒子。虽然粒子密度稀薄,但它们的流动速度很大。地球上台风的速度是每秒32.5米以上,而地球附近的太阳风一般350-450千米/秒,是地球风速的上万倍!最猛烈时甚至可达800千米以上。

这样的高速度,可以想见它有多么大的破坏力!

日冕抛射带电粒子流 图/视觉中国

太阳风有两种,一种是不断地从日冕层辐射出来,速度较小,粒子较少,称为“持续太阳风”。另一种是太阳活动剧烈时发出的,速度大、粒子多,被称为“扰动太阳风”。后一种太阳风的破坏力更大。

太阳的能量在发生变化,当黑子活跃时,太阳能量增强,向外释放的带电粒子流也增加。这就是“太阳风暴”现象。高速粒子流闯入太空,会对地球空间产生巨大冲击。会影响通讯,干扰卫星,破坏臭氧层,还影响人的健康。

科学家把太阳风暴比喻为“太阳打喷嚏”。太阳一打喷嚏,地球就会发烧!

“太阳风”这一现象,是美国物理学家尤金·帕克在1958年发现的。这是20世纪空间探测的重要发现之一。至今经过半个多世纪的研究,人类对太阳风的物理性质有了一定了解,但一直弄不明白太阳风是如何起源和加速的。

最近美国发射升空的“帕克”探测器,其命名正是向今年91岁的尤金·帕克致敬!这也是美国第一次用在世的科学家的名字来命名一个探测项目。

探测器因尤金·帕克教授而得名 图/NASA

人们对太阳风的直观感觉,来自彗星和极光现象。

很多人都看到过彗星,它们拖着长尾巴从夜空中划过,外形非常奇特。在古代,人们不了解这种奇怪的星体,甚至称之为灾星。

后来人们知道,彗星的形成和太阳风有关。所有的彗星出现时,它的彗尾都背向太阳,越靠近太阳彗尾越长、越亮。这正是因为,来自太阳的带电粒子流碰到彗星,将彗星周边的尘埃和气体都吹向了彗星身后。

拖着长尾巴的彗星 图/视觉中国

极光也与太阳风有关。但为何有时有、有时没有?

这也不难理解。太阳风吹向地球,但一般情况下并不能进入大气层。因为地球有自己的防护罩,即磁场。地球磁场在太阳风的冲击下,会变成一头大一头小的蛋状,在太空中绵延数万公里。

太阳风作用下的地球磁场 图/视觉中国

但在太阳活动剧烈时,带电粒子流速度大,碰到地球会沿着地球磁场落向两极,地球两极的高层大气在太阳风的轰击下产生放电现象,于是产生了绚丽壮观的极光。

科学家观察到,在太阳风暴活跃期,一连几天,极光现象都会很强烈,甚至在温带地区都能看到。

这时候罗盘指针也会不安分起来,会发狂地摆动,因此这种效应也称为“磁暴”。

绚丽壮观的极光现象 图/视觉中国

地球的磁场防护罩也不是没有漏洞,科学家已推算出有缝隙存在。因此地球始终处于太阳风灾害的威胁之下。上世纪70年代的一次太阳风暴,曾导致苏联“礼炮号”空间站脱轨;1989年的太阳风暴,曾使加拿大魁北克和美国新泽西的供电系统受破,损失超10亿美元。

而另一方面,蕴藏极大能量的太阳风吹向地球,也是一种潜在的能量来源,如何化害为利、将之驯服为人类服务,这也是科学家正在努力研究的内容之一!

礼炮号空间站曾受太阳风影响 图/视觉中国

太阳风灾害事件

(以下资料整理自网络)

1989年3月13-14日,太阳风暴袭击加拿大魁北克电站,电压器被烧毁,造成该地区电网停电;很多近地卫星和同步轨道卫星发生异常、轨道改变,甚至报废,全球无线电通信受到干扰或中断,轮船、飞机的导航系统失灵:日本一颗通讯卫星异常,美国一颗卫星轨道下降,美国海军的4颗导航卫星提前一年停止服务,预警跟踪目标丢失6000多个。

1991年4月29日,强磁暴发生后使美国缅因州核电厂发生灾难性破坏。

1994年1月20-21日,两个加拿大通讯卫星发生故障。

1997年1月6-11日,日冕物质抛射使AT&T公司通讯卫星报废。

1998年5月19日,美国银河四号通讯卫星失效,同时德国一颗科学卫星报废。

2000年7月14日,欧美一些重要科学研究卫星受到严重损害,日本的ASCA卫星失控,AKEBONO卫星的计算机遭到破坏。

2003年10月28日,欧美多个重要科学研究卫星受到不同程度损害,日本“回声”卫星失控。

2006年12月13日,太阳风暴对我国短波无线电通信造成严重影响:广州、海南、重庆通信中断达3小时;卫星也受此影响,故障频繁。

飞向太阳!人类“逐日”翻开新篇章 动图/央视

未来我们将不再为太阳风灾害担心 图/视觉中国

(更多新闻资讯,请关注羊城派 pai.ycwb.com)

来源丨羊城派
栏目主持丨夏杨
责编丨魏礼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