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小语|墓大排场大即厚葬?三千多年前讲究“墓而不坟”

羊城派  2018-01-31 20:34

文/李晓巧

现代人的投资方式真是丰富多彩,炒股、炒基金、炒金、炒汇、炒期货、炒房……甚至,炒墓地!有媒体曾报道,炒墓者,“炒墓地就像炒房一样”,加之部分墓园管理人员违规销售墓地,价钱高的,每平方米几万元。

而且,塔葬、壁葬、树葬和花葬等招数悉数用尽,最高收费达到30多万元。“死后住的地方比活时住的还贵,墓地价格堪比别墅!”市民哭笑不得,大叹“死不起”。

不知道,将来市民是否会有“经济适用坟”或“廉租坟”?

丧葬不是今天才有的事情了,检索历史,现代人的一些观念就比古人落后,譬如,在丧葬理念上。


海昏侯墓出土的酒器


出土的墓葬品(资料图片)

三千多年前,丧葬讲究的是“墓而不坟”,《汉书》里说:“殷汤(成汤)无葬处,文(周文王)、武(周武王 )、周公 葬于毕……皆无丘垅之处。”贵为天子、王侯的墓地都不弄坟丘,其他人就更不用说了。而在今日,居然有浙江富豪花500万操办葬礼!

公元前535年,孔子的母亲颜夫人去世,孔子葬之于榛莽草丛之间。据说孔先生是不打算弄出个坟丘的,孔子后来解释:“今丘也,东西南北之人也,不可弗识也。”考虑到自己将远游,那时没有飞机火车之类的,神州跑一小圈回来,可能就胡子眉毛花白了。

到那时,他母亲墓地的小土堆子可能真就啥也没有了。

孔子只好违背古礼与初愿,给母亲的墓地弄出了个坟头“于是封之,崇四尺。”违背古礼,孔子是有羞耻感的,所以,他得解释,在情与礼的冲突中为自己找了个理由;作为公众人物 ,他也是有社会良知 的。

古人所谓“高坟乃昔贤所诫,厚葬实君子所非,古者墓而不坟,盖此道也”。

其中的“墓”,指埋葬死者的穴,“坟”指墓穴上的封土;“墓而不坟”就是埋葬逝者后不作任何标志。死了就死了。那种不事张扬的古礼实在值得褒扬。

好传统常被丢失,“墓而不坟”也是的。春秋(公元前770年—前476年)末期,坟丘开始出现,但还未普及。孔子是实在没办法,才给他母亲的墓地弄出个坟头的。

战国之后,坟丘式墓葬就很流行了,打着仁义旗号的贵族有钱人大肆营造坟墓,有的大墓坟丘高达10—15米,早就超过孔子时代的“四尺封土”了,并且,当时习俗还认为,给先人坟丘造得越高越表示是孝子贤孙,于是,竞相攀比。提倡节俭薄葬的墨子就激烈地抨击时人陋俗“棺椁必重,葬埋必厚,衣衾必多,丘垅必巨”。

战国时的坟丘在墓穴表面垒坟,开始是为了辨识墓穴的位置,方便祭祀,但后来就变成了显示墓主人身份地位的象征。“丘墓”、“坟墓”到“冢墓”,“丘”和“坟”只是指高起的土堆,而“冢”的意思是指那墓上的土堆高得像小山似的。

逝者的爵位等级越高,排场也越大,除了垒坟之外,还要在上面种树。《白虎通·崩薨》中明确记载了周朝封土的高度和植树的种类:“天子坟高三仞,树以松;诸侯半之,树以柏;大夫八尺,树以栾;士四尺,树以槐;庶人无坟,树以杨柳。”可见,当时的墓葬弄不弄坟头,坟头弄多高,栽什么树,是有明文规定的,不是完全放开、任由胡来。

时间之水“哗哗”地流,又过了一千多年,到了南唐,一个高官李建勋 ,临死前,跟家里人说:“时势如此,吾得良死幸矣!勿封土立碑,听人耕种于其上,免为他日开发之标。”原来,他不让后代为自己营造高坟丘与立碑的缘由,是担心时势动荡与盗墓贼啊!———看来,营造豪华墓葬也得挑时候的。

“死不起”岂止广州人,在死的问题上,都市人都很不幸。也是媒体报道,在南京找个像样墓地,价位在5万元左右。按南京市2010年月平均工资(3780元)算,效益不错的工薪阶层 ,一年不吃不喝还难以为逝者买个“单元房”。欲尽孝乎,亦难!

然而,要我们十三亿讲究孝顺仁义的国人,像三千多年前那样安葬亲人“墓而不坟”,估计还要有一个相当长的“理解”阶段吧!(更多新闻资讯,请关注羊城派 pai.ycwb.com)

诺特墓地——127年的生与死

文/苍鹘

诺特墓地是菲律宾最大的墓地,而且,这里也生活着5万穷人,每天都热闹无比。

诺特墓地自1884年开辟以来,生者和死者就开始同时入住了。在这里,经常是这边婴儿在降生,那边有人被埋葬。

历史学家罗塞说:“许多菲律宾人不用‘死’这个字眼,他们一般称死为‘离开’,死人只是比我们先走一步而已。”孩子们从小就被教导要尊重逝者……



在这儿,日子过得如此阴凉、如此无纷扰

在这儿,墓碑外,是生活

在这儿,对“离开者”充满尊敬

在这儿,世界独一无二的K厅

在这儿,生与死,一墙之隔,此非禅语,而是现实(更多新闻资讯,请关注羊城派 pai.ycwb.com)

来源|羊城晚报
图片|资料图片
责编|陈慰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