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城派 张豪 宋昀潇 刘云 2017-08-05 16:43
文/羊城派记者 张豪 宋昀潇 刘云 实习生 杨柳 李翠琳
图/羊城派记者 林桂炎 汤铭明 邓勃 周巍
1957年,羊城晚报创刊。60年来,羊城晚报几代新闻摄影记者通过镜头,记录了一幕幕关系着国家命运的重大历史事件,既见证了中国时代的变迁,也记录羊城社会的方方面面。每个精彩而经典的瞬间,不会随着时间而逝去。
从拍摄到冲洗胶卷,从底片到放大,从显影、定影到漂白再到烘干……
从用120胶卷,到135胶卷,到200万像素相机,再到现在的2000万像素甚至上万像素的相机……
从用海鸥牌相机,到莱卡相机,到尼康相机,再到今天的数码相机,乃至无人机。
从采访部的摄影组,到新闻摄影室,到新闻摄影部,再到现在的视觉新闻部……一路走来,无论是摄影器材,还是摄影方式,呈现形式,乃至“番号”,羊城晚报的新闻摄影从某种程度上不仅伴随着摄影科技的发展,也经历了媒体融合的不断变化。
而在这不断变化中,唯一不变的是新闻摄影记者忠实地记录历史的职业精神,是新闻摄影记者追求真相的崇高理想,是羊城晚报摄影记者的优良作风在代代传承。
【纪实】
一、
2017年8月5日早上9时15分,位于广州市越秀区人民北路上的广东省文联艺术馆就开始热闹起来。在这里,一场值得期待的新闻摄影精品展就将开幕。
影展现场 图/羊城派记者 汤铭明
门口悬挂的《一甲子 一瞬间》的展览名称十分醒目,虽然距离展览正式开始还有45分钟,但是一些市民已提前到达,而身穿“羊城晚报小记者”队伍的小小记者们也来到了现场。
他们仔细地看着墙上的摄影作品,不时发出啧啧赞叹声,那踮起脚、伸长脖、瞪大眼的表情,十分可爱!
没有签到台,没有鲜花篮,一切从简的会场布置,却让那些静静的经典照片有了更强大的声音。
广东新闻界摄影泰斗梁伯权先生在羊城晚报视觉部主任蔡惠中的引导下,观看自己的作品。
梁伯权在羊城晚报视觉部主任蔡惠中的引导下,观看自己的作品
那张拍摄于1985年5月,习仲勋、叶剑英、许世友、杨尚昆手挽手走在广州珠岛宾馆的照片,令人过目不忘。那喜悦神情中透露出的革命友情让人顿生敬意。
羊城晚报的摄影老记者冯平老师也来了!(下图左三)她今年已经83岁,在羊城晚报工作30多年。冯平也是广东省第一代女摄影记者。1978年,习仲勋参加广州市六一儿童节活动的经典照片就是出自她之手。
1978年,习仲勋参加广州市六一儿童节活动
86岁的廖衍强也来了!廖老的新闻摄影生涯从1953年开始,别看他已是“80后”,却从没有停止拍照,就是现在也拿着相机在公园拍花呢。在1958年毛主席在广州中山纪念堂接见各界群众的照片,就出自廖老之手。
廖衍强和他的作品《毛泽东在广州中山纪念堂》
看,羊城晚报的各位老领导们也来了!他们是:杨奇、关国栋、陈心宇、鲁阳、龚志瑾、黄镜棠、王华基、潘雄。还有原海外版主编关筱老师。
二、
10时10分,主持人宣布大会正式开始!只见,台下第一排坐满了白发苍苍的摄影前辈,在场的所有人不禁纷纷拿起手中相机,记下这满满的感动。
《一甲子 一瞬间》羊城晚报60年新闻摄影精品展,展出的是1957年至2017年这60年来,一代又一代摄影记者所记录的摄影佳作。
摄影展共筹备了半年时间,羊城晚报从成千上万的摄影作品中精心挑选出了34位作者的138幅作品引入展厅。这些摄影佳作,分成三个部分:国家记忆、社会百态和生活空间。
作品凝固了羊城晚报几代新闻摄影记者记录下的一个个非凡瞬间,记录着60年的社会变迁,也将已流逝的时光以一个又一个的瞬间展现在我们的眼前。
开幕式上,特别介绍下其中的四幅作品,它们都是以2.4米× 1.5米的大幅照片形式进行展出的,分别是《毛泽东在广州中山纪念堂》、《人》、《煤油灯下新一代》以及《小蛮腰的上与下》。
四幅作品之一《毛泽东在广州中山纪念堂》的拍摄者廖衍强老师首先走上台,与大家分享照片背后的故事。
廖衍强回忆说:“接到如此重要的任务之前,自己首先做的是检查相机和闪光灯。闪光灯要用约十斤重的电池盒,那时的闪光灯罩也很大。想着会见到毛主席,心情既激动又紧张,决心一定要好好完成这项任务。”
在现场,廖衍强不断寻找最佳拍摄点,最终选定中山纪念堂入门口等待毛主席。当毛主席一入场,大家发出阵阵欢呼时,廖衍强发现入口处有50公分的高平台,“我估计,毛主席一会儿会站在那里,于是马上走向舞台抢占最佳位。毛主席一招手的几秒时间,我马上抓拍到了这张照片。”
摄影作品《毛泽东在广州中山纪念堂》
广东省文联艺术馆曾举办过不少的书画、摄影艺术展览,作为馆长,陈俊生通常是“第一观众”。
陈俊生馆长一直以来关注着羊城晚报成长、关注着羊城晚报新闻摄影,对这次精品展给予了大力的支持。陈俊生说,馆内举行很多摄影大家作品,有艺术的,也有纪事的。但后来观察发现,记录式的作品观众看得更认真细致。
“因为记录了历史,所以唤醒了观众的记忆和对城市的爱。我一直是羊城晚报的粉丝,羊城晚报在文化、艺术领域的影响力很大,希望羊城晚报越办越好。”
三、
羊城晚报曾在90年代文化公园举办过《十五载 一瞬间》摄影作品展。在那一次展览上,广东省摄影家协会原主席胡培烈穿了一双水靴留了影。这里为什呢?
开幕式现场,胡培烈笑着说,“当时所有领导都穿皮鞋,只有我穿水靴,我认为摄影记者就应该是趟着水接地气的模样。现在看那张照片时,仍觉得很有意义。”
相信许多人对人民路高架桥上拍下的《人》这幅摄影作品十分熟悉,印象深刻。当年羊城晚报在头版以四分之一版的篇幅首次刊出这张照片,一时轰动全城,洛阳纸贵。
摄影作品《人》
当大家惊叹于羊城晚报这种大胆的尝试,也被这张照片所定格的瞬间震憾到时,第一时间想到的是年逾60却依然帅气的朱穗风。
在现场,朱穗风老师说:“能够非常好记录下人民路高架桥开通的历史事件,我非常高兴。能完成好《人》这幅新闻摄影作品,我感到自豪。但这个荣誉是羊城晚报给的,因为有了晚报这个平台,才有了这张照片的出现。”
那么,这张轰动全城的照片,又是通过怎样的版面改动而刊登的呢?羊城晚报社原总编辑关国栋在现场亲自为大家“解密”。
关国栋说,当时编前会要求记者拍摄花絮性照片配文字,朱穗风到现场看到15万人涌上高架桥十分壮观后,挑了高处拍了全景。当时我值班,看了这张照片,当场拍板选用,并要求把此照片放大刊出。放大后的照片,读者反映很好,大家热烈情绪,认为这张照片是羊晚新闻摄影历史上有标志性意义的照片。
四、
广东新快报副总编辑、广东省摄影家协会主席李洁军老师是羊晚的老摄影记者,他说,我感到很荣幸,羊城晚报给我提供了这个平台,我认识了一群优秀的摄影记者。羊城晚报摄影记者们用一个个鲜活的镜头记录了一个个重要的历史时刻。祝愿羊城晚报摄影事业蒸蒸日上。
广东省新闻摄影学会名誉会长、南方日报原摄影部主任钟荣健表示,此次摄影展非常好,是广东摄影的沉淀,对广东摄影发展有比较好的作用。
广东省新闻摄影协会副秘书长冯今宁说,这次展览真正体现了“一甲子、一瞬间”这个主题。作为摄影协会副秘书长,冯今宁关注的是照片拍摄时的场景和角度,“每一副照片背后都不简单,都需要克服很多艰难险阻。”
摄影作品《煤油灯下新一代》
开幕式上,羊城晚报报业集团党委书记、羊城晚报社社长刘海陵对光临展览的各位来宾表示感谢。他说,本次摄影展记录的是时代进步、广东发展。
“当我们走进大厅时非常感慨,展览中100多幅珍贵的作品,将中国及广东几十年社会经济的方方面面和各种变化记录下来,令人震撼,促人前行。
正是那许许多多把新闻事业视作生命的老一代新闻人,用手中的镜头记录下历史瞬间,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财富。每一幅作品都是心血和汗水浇筑,每一幅作品因所书写的历史而被后人铭记。”
开幕式最后,备受尊重的著名报人、南方日报、羊城晚报创办人之一的杨奇先生,被请到舞台中央。杨奇先生用浑厚的男中音宣布:“《一甲子 一瞬间》羊城晚报60年新闻摄影精品展正式开幕!”现场响起热烈的掌声。
杨奇 图/羊城派记者 汤铭明
【祝福】
作为羊晚的创办人之一,我当然希望羊晚越来越好,越来越有影响力。我不相信纸媒会灭亡,但要注重内容生产。希望羊城晚报以后能多出精品、常出精品。
——杨奇(著名报人、南方日报、羊城晚报创办人之一)
希望新闻从业人员们能继续新闻理想,记录时代变化,记录普通人看不到景象。羊城晚报作为大家的共同精神家园,祝愿她一天比一天好。
——陈心宇(羊城晚报报业集团原党委副书记、羊城晚报报业集团原总经理)
这次展览很好。这些照片都是真实的记录,没有任何粉饰,我们从中看到了人在这个城市怎么生活,所经历的风雨,还有酸甜苦辣。都是真实的生活反映。真实这点最打动我。
——叶建强(羊城晚报原摄影部主任)
今天是带着学习的态度来的,自己当摄影记者有15年,跟羊晚晚报的摄影记者很多都比较熟,经常在一起交流学习。对于《人》字照片印象深刻,虽然十年前就见过,但这次见到仍感震撼。——张村城(东莞日报摄影部主任)
摄影和摄像不同,摄影可以通过一段影像来记录事件,但是摄像只能通过一张照片,一个瞬间来记录,拍摄时间、角度等都很难把握住。这次摄影展有很多作品都是通过一个瞬间就说清一件事,参观此次摄影展,最大的感受就是不仅仅在羊城晚报的一甲子看到了一瞬间,同时也每个一瞬间看到了一甲子。
——姚毅鸣(广州电视台新闻部)
来源|羊城派
责编|崔文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