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斯奋:“我从晚报来,从晚报走出去”

羊城派 李雯洁  2017-05-24 23:15

文/图 羊城派记者 李雯洁

今年10月1日是羊城晚报成立60周年,历经一个甲子的轮回与积淀后,迎来又一个崭新的“开始”。5月24日,著名艺术家刘斯奋、卢延光、陈振国、马文西、孙戈、陈朋、何俊华、张思燕、朱光荣、罗兵、张铁威、甘谷等莅临羊城晚报艺术研究院,以画寄情,挥毫为羊城晚报创刊60周年献上贺礼。

活动当天,同时举办了“岭南国画百家评选”座谈会。

名家挥毫为晚报献贺礼

著名文艺家、茅盾文学奖获得者刘斯奋特意为羊城晚报创刊60周年绘制了一幅花鸟画,乱石一堆、松枝一簇、野花一捧,再加上一只低飞的小鸟,并配上“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的诗句,渗出别有意味的景致。著名画家马文西为羊城晚报创刊60周年绘制一幅《松石多寿色》,雄松挺拔,朝气蓬勃。

熟悉卢延光的读者都知道,早年,卢延光以连环画起步。改革开放后,他为梁羽生的《七剑下天山》作插图,从此闻名遐迩,曾三次获得全国连环画大奖。此次卢延光为羊城晚报绘制了一幅仕女图《人淡如菊》,依然带有浓郁的卢氏风格:一位美女倚在石上,芊芊玉手拈住一支绽放的菊花,双眼温柔注视,仿若在沉思。 

卢延光告诉记者,上世纪80年代后,他的作品常出现在晚报上。他还经常为晚报《花地》、《晚会》等栏目画插图,为一些诗词歌赋、小说配插画,“当时我还年轻,读者的反馈给了我很大鼓励。”他女儿卢诗韵也是岭南写意花鸟新锐画家,羊城晚报艺术研究院2014年为父女俩举办了一场本土画坛父女展,是他们父女作品第一次联展。“晚报的文化副刊是我从小就追着看的,希望继续坚持下去,因为这是晚报的个性和优点,”卢延光说。

现场多位艺术家挥毫留下书画作品,表达对羊城晚报的深厚感情和对艺术研究院成立的祝贺。

不少作家从晚报“走出去”

著名文艺家、茅盾文学奖获得者刘斯奋说,他从小看《羊城晚报》,“当时晚报副刊在全国很有影响……每天报纸出街的时候,读者蜂拥而至,排着长队买报纸。”

除了读者这重身份,刘斯奋与晚报之间还有着不可割舍的情缘。他的父亲刘逸生,曾任《羊城晚报》副刊部副主任、编委,是晚报元老之一。《羊城晚报》连载的刘逸生先生的文章,如评品与解读唐诗、宋词的小品文《唐诗小札》、《宋词小札》等,内容丰满灵动,深受读者喜爱。

刘斯奋说,1963年左右,他还读大学时就已在晚报发表诗歌、散文,为避嫌,取了笔名“秋谷”,“也不想张扬,就满足一下发表欲。有一次文章发表后,我父亲的助手夸说这文章写得不错,问是谁写的,我父亲没有告诉他,只说了读者投稿,但父亲回来后跟我说了此事。”刘斯奋说起往事,仍难掩心中喜悦。

刘斯奋说,羊城晚报有着深厚的人文积淀和优秀的文化传统,在推动广东文化建设和推介一代代艺术家方面做出了杰出贡献。“很多广东作家和外地作家,都以在《花地》发表作品为荣,不少人写回忆录,都自称‘我从晚报来,从晚报走出去’,可见老一辈的艺术家、作家对晚报是很有感情的,”刘斯奋说。

来源|羊城派
图片|李雯洁
责编|林圳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