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称为“中科院最美玫瑰”的老人走了 她一生写就传奇

羊城派综合  2017-01-12 15:19

据@中科院之声 ,我国著名语言学家、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李佩先生,于今日1点26分56秒在京去世。李佩先生是“两弹一星”元勋郭永怀的遗孀,她曾和李政道一起帮助中国第一批自费留学生走出国门,被称作“中科院最美的玫瑰”。

坎坷传奇的一生

1947年李佩赴美国康奈尔大学工业与劳工关系学院学习工商管理。次年,李佩与相识在西南联大的学长郭永怀结婚。

1951年李佩受康奈尔大学语言学系系主任Shadack教授的邀请,给准备派作外交官的美国学生上中文课。

1956年10月,著名力学家郭永怀带着妻子李佩和女儿历经周折从美国回到了祖国。李佩曾在中科院行政管理局西郊办公室任副主任。

西郊办公室负责粮店、菜市场、餐馆、医院和中小学校的后勤建设工作,这为今后的中关村科学城打下基础。中关村道路两侧白杨树就是她组织科技人员栽种的,这些白杨树曾是中关村人的骄傲。

1961年,李佩到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英文。

1968年12月5日,从核导弹试验基地乘飞机返京的郭永怀,因飞机失事不幸牺牲,终年59岁。12月2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务部授予郭永怀烈士称号。

李佩1970年初随中国科大迁到了合肥。

从1970年到1973年底,她在科大接受隔离审查,监督劳动,不能工作,来往的信件也要被检查,只是没有人贴她的大字报。1974年,中国科学院各所外派留学人员集中到科大培训英语,李佩在饱受造反派不公正对待的情况下,仍然坚持为最早两期出国人员培训班教授英文。

在老领导郁文的过问和关照下,1976年暑假李佩奉调回北京。1978年,李佩白手起家组织创办了中科院研究生院外语教学部。她编写的英语教材荣获国家优秀教材奖。她还举办了国内首期应用语言研究生班,为该学科在国内正式建立做了开拓性的工作,并誉为“中国应用语言学之母。”

荣誉奖项:

从中国科学院网站查到李佩部分获奖信息:

1987年获中国科学院“三八”红旗手称号,1988年获中国科学院“老有所为精英奖”,1992年获中央国家机关“优秀共产党员”称号,2007年获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突出贡献荣誉奖”和“中国科学院教书育人特别贡献奖”。

追忆李佩先生
“湍流卷不走的先生”,再见了

(中国青年报-冰点周刊部分内容选录)

2017年1月12日凌晨,记者接到消息说,李佩先生去世了,她生于1917年,马上就满100周岁。

一年前的1月12日,记者正在对特稿《湍流卷不走的先生》做最后的修改,文中介绍的正是李佩,“两弹一星”功勋郭永怀先生的夫人、中国科学院大学外语系教授。

很多人对这篇特稿印象深刻:“只有牙齿和胃,还顽强地工作着。她的胃曾装过胡适家的肉菜、林家翘家的饺子、钱学森家的西餐,那个时候,厨艺很差的周培源只有洗碗的份儿。”

没有什么令她恐惧,包括孤独和死亡

“这双被皱纹包裹的眼睛,见过清末民初的辫子、日本人的刀、美国的摩天大楼,以及中国百年的起起伏伏。如今,没什么能让这个百岁老人大喜大悲了。”

我们的一个采访对象说:“100年里,我们所见的书本上的大人物,李佩先生不但见过,而且一起生活过、共事过,她见过太多的是是非非、潮起潮落。钱、年龄对她而言,都只是一个数字。一个连孤独都不惧怕的人,还惧怕死亡吗?”

她是“两弹一星”元勋郭永怀的遗孀,被称作“中科院最美的玫瑰”、“中关村的明灯”、“年轻的老年人”。她和李政道一起帮助中国第一批自费留学生走出国门。当时没有托福、GRE考试,她就自己出题,李政道在美国选录学生。

81岁那年,她创办中关村大讲坛,从1998年到2011年,总共办了600多场。她请的主讲人也都是各个领域的“名角儿”,黄祖洽、杨乐、资中筠、厉以宁、饶毅等名家,都登过这个大讲坛。

进入人生的第99个年头,李佩大脑的“内存越来越小”,记忆力大不如以前了。她一个月给保姆发了3回工资;她说现在的电视节目太难看了,“民国的人去哪儿了?”

在她狭小的客厅里,那个腿都有些歪的灰色布沙发,60年间,承受过不同年代各色大人物各种体积的身体。钱学森、钱三强、周培源、白春礼、朱清时、饶毅、施一公……都曾是那个沙发的客人。但是有时人来得多了,甭管多大的官儿,都得坐小马扎。

她一生都是时间的敌人。70多岁学电脑,近80岁还在给博士生上课。晚年的她用10多年,开设了600多场比央视“百家讲坛”还早、还高规格的“中关村大讲坛”。

没人数得清,中科院的老科学家,有多少是她的学生。甚至在学术圈里,从香港给她带东西,只用提“中关村的李佩先生”,她就能收到了。她的“邮差”之多,级别之高,令人惊叹。

“生活就是一种永恒的沉重的努力”

钱学森在1956年数次致信郭永怀:“请你到中国科学院的力学研究所来工作,我们已经为你在所里准备好你的‘办公室’,是一间朝南的在二层楼的房间,淡绿色的窗帘,望出去是一排松树。”“已经把你的大名向科学院管理处‘挂了号’,自然是到力学所来,快来,快来!”

郭永怀、李佩夫妇和女儿郭芹

回国后,郭永怀在力学所担任副所长,李佩在中科院做外事工作。直至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的第二天,郭永怀和好友一起开心地喝酒,李佩才意识到什么。

1968年10月3日,郭永怀再次来到青海试验基地,为中国第一颗导弹热核武器的发射从事试验前的准备工作。12月4日,在试验中发现了一个重要线索后,他在当晚急忙到兰州乘飞机回北京。

5日凌晨6时左右,飞机在西郊机场降落时失事。当时飞机上十几个人,只有一个人幸存。他回忆说,在飞机开始剧烈晃动的时候,他听到一个人大喊:“我的公文包!”后来的事情就不记得了。

在烧焦的尸体中有两个人紧紧地抱在一起,当人们费力地把他们分开时,才发现两具尸体的胸部中间,一个保密公文包完好无损。最后,确认这两个人是59岁的郭永怀和他的警卫员牟方东。

郭永怀曾在大学开设过没几个人听得懂的湍流学课程,而当时失去丈夫的李佩正经历着人生最大的湍流。据力学所的同事回忆,得知噩耗的李佩极其镇静,几乎没说一句话。那个晚上李佩完全醒着。她躺在床上几乎没有任何动作,偶然发出轻轻的叹息,克制到令人心痛。

“生活就是一种永恒的沉重的努力。” 李佩的老朋友、中国科学院大学的同事颜基义先生,用米兰•昆德拉的这句名言形容李佩先生。

郭永怀雕塑

“中国的应用语言学之母”

当文革结束,她重新恢复工作时,已经快60岁了。她筹建了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后更名为“中国科学院大学”)的英语系,培养了新中国最早的一批硕士博士研究生。

当时国内没有研究生英语教材,她就自己编写,每次上课,带着一大卷油印教材发给学生。这些教材被沿用至今。

她做英语教学改革,被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语言学系主任Russel Campbell称作“中国的应用语言学之母”。她大胆地让学生读《双城记》、《傲慢与偏见》等原版英文书。所有毕业生论文答辩,她都要求学生用全英语做陈述。

很多学生回忆,李佩先生从不大声训斥学生,却有一种“微笑的严厉”,她把最淘气的学生调在第一排,这种无形的压力让人做梦都在说英语。

如今,在中国科学院大学英语系主任彭工眼里,总给同事带小点心的李佩先生做事果断,是一种“有人情味的果断”。

80岁开始晚年

李佩的晚年差不多从80岁才开始。

81岁那年,她创办中关村大讲坛,从1998年到2011年,每周一次,总共办了600多场,每场200多人的大会厅坐得满满当当。

她请的主讲人也都是各个领域的“名角儿”。黄祖洽、杨乐、资中筠、厉以宁、程郁缀、沈天佑、高登义、甘子钊、饶毅等名家,都登过这个大讲坛。

大讲坛的内容也五花八门:农村问题、中国古代文学史、天体演化、昆虫、爱斯基摩人的过去现在与未来、美国总统大选、天津大鼓等等。

“也只有李佩先生能请得动各个领域最顶尖的腕儿。”有人感慨。

在她90多岁的时候,她还组织了20多位专家,把钱学森在美国20年做研究用英文发表的论文,翻译成中文,出版《钱学森文集(中文版)》。

李佩先生参观“两弹一星”纪念馆 图/熊卫民 摄

“我一点儿也不孤独,脑子里好些事”

她本可以得到很多荣誉,几十年里,无数协会想让这个能量超大的老太太当会长,她都拒绝了。她唯一拿到手的是一个长寿老人之类的奖牌。

很少有人当面对她提及“孤独”两个字,老人说:“我一点儿也不孤独,脑子里好些事。”

她也过了说理想的年龄。“我没有崇高的理想,太高的理想我做不到,我只能帮助周围的朋友们,让他们生活得更好一些。”她淡淡地说。

相反,她感慨自己“连小事也做不了”。看到中关村车水马龙,骑自行车的人横冲直撞,甚至撞倒过老院士、老科学家,她想拦住骑车人,但“他们跑得太快,我追不上了”。

尽管力气越来越小,她还是试图对抗着庞大的推土机。

在寸土寸金的中关村,13、14和15号楼也面临拆迁命运。李佩和钱三强的夫人何泽慧院士等人,通过多种渠道呼吁保护这些建筑。2012年,北京市政协通过动议案,要求将中关村“特楼”建成科学文化保护区。中关村的居民们感慨:多亏了这两位老太太!

何泽慧院士几乎成了李佩先生仅存的老邻居。院里的老人纷纷走了,钱学森走时,李佩先生还能去送行,等到钱学森的夫人、她的挚友蒋英去世的消息传来时,她已经没力气去送最后一程,只能让李伟格代表她送去了花圈,伤心的她连续3个月没睡好觉。2015年她又给老朋友、101岁的张劲夫送去了悼词。

每一个踏进13号楼李佩先生家的人都会很珍惜拜访的时间,会努力记住这个家的每一处细节,大家都明白,多年后,这个家就是一个博物馆。

来源|中国青年报、法制晚报
责编|樊美玲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