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城派 2016-09-24 21:34
文/羊城派记者 胡广欣 龚卫锋
图/羊城派记者 魏辉 唐关礼
“中国好哨音——观音山杯第三届海峡两岸口哨艺术友谊赛”正如火如荼地进行。
少儿组比赛在今日举行,来自祖国大陆和宝岛台湾的多名少儿哨友齐聚广东东莞观音山。其中,广州市少年宫、广州市启明学校、佛山市南海大沥实验小学、番禺区星海青少年宫、黄埔区少年宫等多个机构的小哨友均有参赛。
小哨友的表现可圈可点,赢得评委们的交口称赞。
“台湾哨王”李贞吉赞赏道:“对小孩子来说,吹口哨能找到音准很不简单。这次好些选手表现得挺不错。”
广东省音乐家协会主席刘长安点评说:“在选曲、技巧、难度上,今年的选手比去年又上了新的台阶。我看到每一个小朋友的表演都很认真,在此之前都做了充分的准备。”
比赛剪影
少儿组选曲多样
少儿哨友何仲延
虽然年纪轻轻,但是少儿哨友的表现丝毫不逊于成人组,而且选曲更多样、更活泼。
有的小朋友吹奏《小星星》、《两只老虎》、《小小少年》、《童年》等充满趣味的童谣;有的小朋友则向难度挑战,吹奏《天路》、《西班牙女郎》等口哨经典曲目;有的小朋友则偏爱流行音乐,周杰伦的《青花瓷》和《菊花台》是他们的最爱,其中女选手林语嫣就用口哨演绎了当红女子偶像组合SNH48的《青春的约定》。
原来,儿哨在选曲上大有讲究。“六旬哨王”赵东江介绍,儿哨的入门曲是《小星星》,而《天路》则是“大曲子”,难度高,适合音域较宽、口哨技巧较高的孩子。少儿哨友的音域、气息均未发育完成,在吹奏这种高难度的曲子时,就要在吹奏技巧上下工夫。
周湖霖吹奏《美丽的西班牙女郎》
他以小选手周湖霖吹奏的《美丽的西班牙女郎》为例,向记者传授了欣赏口哨的门道:最后一段几小节的长音,因为小孩子的气息还没能够不吸气连续吹奏,所以周湖霖使用了一个特殊的技巧,吸气的同时也能发出声音。赵东江点评,这种技巧能帮助孩子完整且流畅地演绎一首高难度歌曲。
小选手台型十足
今日参赛的小选手们个个盛装打扮,舞台上功架十足。赵东江是几位选手的指导老师,他向记者介绍:“我向家长建议让孩子穿演出服登场,这是对评委和观众的尊重。”
而且,演出服风格也与表演内容相吻合,赵东江的学生彭唯笑身穿藏族传统服装演绎《天路》。
彭唯笑演绎高难度《天路》
另一位学生王子则以一身蒙古族服饰演绎蒙古族传统曲目《梦中的额吉》。值得一提的是,王子正是蒙古族人,妈妈是内蒙古大草原上的一名警察。
王子来自内蒙古
台湾选手的表现也可圈可点。青少年选手陈师瑶是个气质小美女,她以一身素净的白色旗袍登场,吹奏周杰伦经典中国风歌曲《菊花台》。
台湾小美女陈师瑶穿一身素雅旗袍登场
另一位台湾选手郝东彦的造型更是别具心思,一身帅气黑色燕尾服,配上一个半遮面的面具,一上台就hold住全场。
这身衣服是东彦妈妈为了配合他的表演曲目《魔笛夜后》而特别安排的,点睛的面具更是妈妈的巧思:“加上一个面具,可以减少小孩子气,增加神秘感。”
郝东彦表演《魔笛夜后》
儿哨推广
探索:融合教育创新方式
据广州市少年宫口哨活动带队老师叶莉洁老师介绍,在口哨艺术推广上,广州市少年宫采用体验课+宣讲的宣传方式,把口哨带进校园。其中,广州市启明学校是定点宣传单位之一。
该校是一所为视障儿童开设的学校,经过一系列的培训,本届比赛迎来了该校多名小哨友。这些小哨友虽然眼睛看不见,口哨技巧却是技惊四座,有些青少年选手的表现甚至能达到成人选手的水平。
叶老师说:“盲校小朋友的专注力比其他小朋友更强。另外,他们虽然眼睛看不见,但耳朵特别灵。”
口哨除了丰富孩子们的课余生活之外,还成为融合教育的有效手段,帮助健全儿童和视障儿童共同成长。
叶老师介绍,广州市少年宫第一期常规口哨培训班中就有三名特殊儿童:“我们鼓励更多孩子跟盲校学生成为好朋友,手拉手、共成长。”
少儿哨友朱亭舜
困境:师资不足生源流失
据了解,广州市少年宫从两年前开始举行口哨体验课,目前设有两个常规班,每星期坚持开课,并与羊城晚报合办天籁哨音融合艺术团。
少年宫的叶老师介绍,他们力图通过这些活动,消除家长对口哨的误解,培养孩子对口哨的兴趣。“现在感兴趣的人越来越多,有更多小朋友学口哨了。”
叶老师也坦言,在儿哨教育上,最大的难关是师资不足:“我不会吹口哨,只能负责课程管理和品德教育,口哨吹奏还是要靠赵东江老师。”而致力于儿哨教育的赵东江,今年已年届六旬,还肩负着黄埔区少年宫、番禺少年宫等多个机构的教学任务。
另一个难处是学员的流失。随着年龄增长,小孩子的学习任务日渐繁重,到了高年级,很多孩子都放弃学口哨了。
赵东江感慨:“少儿哨友的栽培,前期培养很难,难得发现好苗子,培养了一段时间,又很容易流失。”
叶老师表示,少年宫正在寻找解决办法,希望通过增强口哨艺术的专业性,留住长大的小哨友:“我们一方面做普及教育,一方面也选拔好苗子,把口哨做得更专业。”
口哨在台湾
“台湾哨王”父子:让口哨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本届海峡两岸口哨艺术友谊赛邀请了台湾团队参赛,“台湾哨王”李贞吉、李育伦父子担任评委,为少儿组比赛打分。
赛后,两位哨王接受了羊城派记者专访,他们谈到了台湾口哨行业的发展、推广以及口哨教育的规划。
李贞吉、李育伦父子在评委席上点评
羊城派:口哨行业目前在台湾发展得怎么样?
李贞吉:台湾在这方面基本靠自然发掘。不过,虽然起步才三五年,但前景很不错。我儿子(李育伦)写了一本口哨教材,在小学、中学以宣讲的形式推广。我们还要慢慢培养师资,也在计划开设口哨班。
羊城派:困难在哪里?
李贞吉:宣讲之后,很多小朋友被吸引了,但问题来了——师资不足。所以下一步,我们一方面要推广教材,另一方面要开始训练师资。
羊城派:在台湾,人们对口哨是什么态度?
李育伦:我觉得消除大家对口哨的刻板印象是当务之急。很多人认为口哨的功能就是召唤小狗、让小孩子尿尿。但口哨的格调其实可以很高,我们曾经在台北音乐厅办过口哨音乐会,也在香港的大会堂、新加坡最大的会场等地跟交响乐团合作过。口哨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不仅能与钢琴、贝斯、吉他等形式融合演出,甚至可以组成爵士乐团。
少儿哨友吴仕麒
羊城派:台湾也有类似这样的比赛吗?
李育伦:我们正在争取举办更多大型比赛,与大陆的比赛相呼应。目前台湾的比赛规模比较小,都是由我们个人来做,去年的比赛有20个少儿报名,最后选了3个。
羊城派:你对口哨行业的发展有没有什么规划?
李育伦:要慢慢来。我设想的口哨发展要分三个层次:第一,“器乐化”的过程,口哨能与多种器乐结合演奏;第二,曲风,口哨要和小提琴、钢琴一样,到一定阶段形成自己的曲风;第三,lifestyle,让口哨成为一种生活方式,这是我的终极目标——走到哪里都可以吹口哨,让口哨融入我们的生活哲学中。
羊城派:这个过程大概需要多久?
李育伦:编教材比较快,花了一年时间,但器乐培训至少要花五年时间。再往下走,就要号召更多的人,不只是喜欢吹口哨的人自娱自乐,而要与其他音乐人合作。
羊城派:所以口哨推广任重道远。
李育伦:对。不过,口哨在普及方面还是充满希望的,因为口哨上手容易,提高也容易。台湾中小学的普及音乐是竖笛和陶笛,就是因为器具便宜、容易上手。口哨有着无成本、随身携带的特点,所以在普及方面有优势。
来源|羊城派
题图|羊城晚报
责编|魏礼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