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特 2016-09-08 17:39
深圳往东不到200公里,河源的自然生态之美,令深圳人魂牵梦萦!前不久习近平总书记在青海考察时所强调称,“青海最大的价值在生态、最大的责任在生态、最大的潜力也在生态,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来抓。”这句话放在河源身上同样合适:作为广东省乃至香港的生态屏障和重要水源区,河源的自然生态环境优异,且无可复制。为此,河源始终把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
不仅如此,在不久前召开的河源市委六届十次全会,河源市委书记张文更提出,河源的自然生态、经济生态、社会生态、政治生态,全部都要“青山绿水”。河源要像保护自然生态之美一样,积极构建活力十足的经济生态、幸福安康的社会生态、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争当全省脱贫攻坚“排头兵”,到2018年与全省同步率先实现全面小康。
河源最大的潜力在自然生态
河源拥有丰富优质的山、水、林、湖、泉资源,稀缺、不可复制、珠三角难以比拟的自然生态是河源未来的竞争之本、财富之源。
河源市委书记张文强调:河源铁定决心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决不以牺牲生态环境去搞产业发展,切实做到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建设山清水秀、红花绿草、蓝天白云的大美河源,进一步擦亮“万绿河源”、“广东绿谷”品牌。为此,河源坚定不移走绿色生态发展之路,设置环保“高门槛”,多年来坚决拒绝污染项目落户,并持续发力治理和关停高耗能、高排放的“小钢铁”“小水泥”等项目,筑牢广东生态安全屏障。
在绿色生态发展的基础上,河源提出唱好“山歌”、念好“水经”,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走“绿富”双赢发展之路,将河源由生态大市建设为产业新城。
为唱好“山歌”,河源的山林资源只做“加法”、不做“减法”。这里的“加法”包括:停止新种桉树,逐步退出;农业的发展也走现代生态之路,着力引大企业、建大基地、创大品牌、搞大流通、占大市场,推进农业产业化、特色化、规模化、品牌化、多元化发展;加快提升发展健康休闲产业,引进大企业对全市旅游资源进行整合和提升,推动河源旅游业从“景点旅游”向“全域旅游”发展,打造岭南健康休闲旅游名城。
为念好“水经”,保障水环境安全,河源在出台当地史上最严的环保考核办法——《关于东江水环境综合整治绩效评价及奖惩的意见》的基础上,又于今年7月13日出台《河源市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方案》。河源的目标是:到2020年,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和县级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全部优良,农村饮用水水源水质基本得到保障;全市地表水水质全部优良。到2030年,全市地表水水质全部优良,消除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县级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全部优良,农村饮用水水源水质得到保障。万绿湖一直保持国家地表水Ⅰ类标准。河源正在“点水成金”,加快发展水产业,让一湖碧水变成源源不断的“流体黄金”。
在打好水、大气、土壤污染治理三大战役的同时,河源还着力构建标本兼治的生态保护体系。与此同时,河源还积极探索深化区域环保协作,围绕建设深莞惠经济圈(3+2)区域生态安全体系,推进环境保护一体化。河源的种种努力,都是为了保护山清水秀的自然生态。
借力深莞惠 打造活力四射的经济生态
为保护良好的自然生态,一度河源放慢了经济发展速度,如今,环保意识已成为全社会共识,以此为基础,河源正值干干净净发展经济的大好时机。该市明确提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河源实现弯道取直、后发赶超的必然要求。
在突出供给侧改革的同时,河源坚定实施“双轮驱动”战略,以汇聚经济发展新动能。
“双轮”之一,是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该市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以观念创新为前提,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开放创新、制度创新和文化创新。科技创新是打造经济发展新引擎的关键动力。“十三五”期间,河源市委市政府计划拿出20多亿用于科技创新和人才优先发展,为河源企业“雪中送炭”。8月15日,河源市委市政府重磅推出《河源市促进科技创新的若干政策措施》,其内容涵盖创新主体、创新载体、创新生态三大方面,共19类、42条扶持措施,条条是“干货”,全面加强对河源企业家创新创业的扶持。人才是创新的根基。8月18日,河源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成员会议明确提出,设立人才专项基金,用于“十三五”期间人才引进、培养、使用、激励保障和服务平台建设,使河源人才扶持政策超越现阶段河源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比珠三角更具吸引力,营造引才聚才、爱才用才的人才发展环境。
“双轮”之二,是以深河合作为核心的全面融入深莞惠经济圈战略。这也是河源发展的主导战略。河源抢抓深圳实施“东进战略”产业外溢发展的重要“窗口期”机遇,积极实施“南融行动”,加快推进与深莞惠新兴产业、交通运输物流、现代生态农业、环境保护和社会事业“五个一体化”。同时,河源牢牢抓住项目建设这个牛鼻子,把“五个一体化”落实到项目中,以项目建设带动产业发展,以产业发展带动经济振兴。
社会生态的关键词:幸福安康
拥有良好的教育、可靠的社会保障、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舒适的居住条件、和谐的邻里关系、安全的治安环境,这些才算是“青山绿水”的社会生态。河源正是以此为标准,打造社会生态。
——脱贫攻坚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河源的“第一民生”。到2018年与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河源最突出的短板就在于农村仍有4.39万户12.13万人处于贫困状态,最艰巨的任务就是脱贫攻坚。“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河源明确提出了争当全省脱贫攻坚“排头兵”的目标,把脱贫攻坚作为今后三年的头等大事、第一民生抓紧抓实抓好。当前,全市各级正在按市委、市政府绘好的“施工图”精准作业,突出在产业扶贫、加快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促进贫困人口就业创业和探索资产收益扶贫新路子等方面精准施策。
——社会保障是民生之本,关系着每一个人、每一个家庭的福祉。河源在健全完善以扶老、助残、救孤、济困为重点、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的同时,还对广大群众“精准”供给,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把教育、文化等公共服务等作为民生投入的重点。针对市区学位不足、优质学位紧缺问题,近年来河源新建、改建、筹建了十多所中小学校。在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去年11月,按国家甲等剧院标准建设的桃花水母大剧院开业。这是粤东北地区首个大型专业剧院,已成河源文化新地标。备受关注的市图书馆新馆、市博物馆、市档案馆新馆、市文化馆改造建设工程将于今年底全面完工。这将彻底改变河源文化设施滞后局面,使河源公共文化设施水平跃升至粤东西北山区市前列。
——平安稳定是民生之盾。近年来,河源公安已在全市范围布控众多视频监控探头、视频监控墙,形成打击震慑犯罪的“天罗地网”;河源公安深入农村、社区开展的“警民恳谈”“大走访”等活动,构建了良好的警民和谐关系;河源公安已建成以“平安河源”微博、“河源警事”微信为主的微群体系,网上服务群众的能力不断增强。不久前,广东省公安厅通报了委托第三方机构对上半年全省各市群众安全感和公安工作满意度测评结果,河源总得分为79.16分,位居全省第二。
政治生态也要“青山绿水”
像保护自己的眼睛一样保护万绿湖,像保护万绿湖一样保护自己的声名。河源人正是以这样的心态来构建政治生态。
河源当前正通过抓好市县镇三级领导班子换届工作,进一步推动形成政治生态上的“绿水青山”。河源这次换届是对各级领导的战略布局和系统规划,务求选准配强能够贯彻五大发展理念、能够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好干部、好班子;坚持用结果说话、凭实绩用人,重用想干事、会干事、干成事的优秀干部;注重选拔熟悉现代产业、财经金融、城建交通、生态建设的干部;注重选拔重法治、懂党建、善治理的干部;注重选配带动群众脱贫有思路、有能力、有作为的干部。截至目前,河源已圆满完成95个乡镇党委的换届工作,选出了一支懂政策、有思路、能力强、作风硬,执政为民、开拓进取、务实求新的乡镇党委领导干部队伍;在县区换届中,调整的一批干部已基本到位。
这次换届产生的领导班子的任期与“十三五”高度契合,是落实各项目标任务的直接组织者、推动者和实施者,肩负河源绿色发展、协调发展和振兴发展的重要使命,对河源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全面完成脱贫奔康目标具有重大意义和深远影响。
在坚持以绩为准选人用人的同时,河源还驰而不息抓作风建设。紧扣问题导向,河源重点倡导和践行“马上就办”的作风,以改变部分干部长期存在的“拖、推、懒、散”不良作风,狠刹“吃、拿、卡、要”不正之风,从而为项目落地、加快“五个一体化”进程创造优质的发展基础。为此,该市以“三赛”(赛决胜小康、赛创新发展、赛责任落实)为“指挥棒”,以责任倒逼落实,在全市形成了以赛促干、你追我赶、力争上游的干事创业氛围。
来源|独特
责编|魏琴